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要闻 >> 内容

常州科教城: 争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排头兵
发布日期:2018-12-20  来源:科教城  浏览次数:  字号:〖
 

经过16年的融合发展,常州科教城在一片荒芜中,踏出了一条路;由一座“城”,变成一个“核”。吸引了一批批同行前来学习取经,寻求答案。

近年来,常州科教城更是按照“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向改革要资源,以创新求突破,大胆先行先试,争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排头兵。

如今,这里平均每天诞生1家高科技公司、新增4件授权专利,连续四年荣获《创业邦》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二名,仅次于中关村,为常州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教育:协同育人的摇篮

常州科教城,之所以称为“城”,与职业教育和常州城市创新发展密切相关。常州是一座“工业明星城市”,以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为主,民营企业家众多。进入21世纪,常州发展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挑战,亟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个背景下,常州科教城应运而生。

事实上,科教城建设之初,就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之路。园区坚持产教融合,首创资源跨界“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和“校·所·企”全方位协同育人新路径,高职教育的“学”、科研院所的“研”、高科技企业的“产”紧密融合在一起,营造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科教城推出的“350计划”,围绕“智能、设计、信息”三大领域,通过双向聘用、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打破人才在地域之间的藩篱,实现人才在园区之间共享,有力推动科教城协同育人、协同创新良性生态圈的发展。三年累计258名高层次人才实现互聘。

作为“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示范区”,位于科教城内的中德创新园区不断探索国际职业教育新模式。目前,园区在“师资培训、校企合作、联合研究、证书体系”四个方面与德国开展合作,已成立了“常州中德教育培训中心”和“AHK(德国工商大会)常州科教城研究发展中心”。在教育实践中,园区与在华德资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制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外实践教育,中德合作培养双元制学生达到600人。

据统计,科教城高职园区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目前每年高职园区毕业生2万多名,其中8000多名留在常州就业,为常州智能制造名城建设提供了充裕的高技能人才,被誉为“银领摇篮”。教育部主办的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51个赛项中,园区院校共获得一等奖1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5个。此外,由教育部等13个部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常州大学获得全国总决赛金奖1项、银奖2项,实现了零的突破;轻工学院获得全国总决赛金奖1项,成为金奖50强中仅有的两所高职学院之一。

根据Nature出版集团2018年最新公布的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显示,常州大学在全国内地高校中排名第53位,在江苏省内高校中排名第8位。其中,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今年5月,常州大学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几代常大人的梦想。园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院校,还成功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名单。

高职教育的发展,为常州的制造业培养了数量充足、精准匹配产业发展的“现代工匠”。截至去年底,常州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9.65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就有高技能人才1053人,连续4年位居江苏省第一。

科技:创新引领的高地

今年,在江苏省最新公布的全省新型研发机构20强排名中,常州市独占6家,全部位于常州科教城。科教城,在常州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是什么,让全国30多家名校名院在这里建立公共研发平台?是什么,让2万名科技人员在这里安心工作?

南大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曾给出这样的答案:“在高校最多影响3万人,到了常州可以影响300万人。”

在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教城不断加速校地、校企合作,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园、产业学院等。同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助力产学研用更深入融合。园区高职院校与博士力士乐、天合光能等国内外1800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共建实验室62个,技术中心39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39个,校外实训基地1600多个。企业支持园区高职学校兼职教师840余人,捐赠设备2.4亿元。

“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是科教城发展的目标和灵魂,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科教城的整个建设历程。在内涵发展新阶段,科教城把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摆在核心位置。目前,科教城已有科技人才20000多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8人,入驻创新型科技企业近3000家,公共研发机构31家。

中科院在科教城建设了中科院常州先进所、光电所、化学所等专业研究所,江苏中科智能院成为常州首个省属科研机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在常州布局了4家产业技术专业研究院,其中常州科教城就有3家,包括南京大学常州研究院、中科院常州先进所、北化常州研究院等等,形成了“常州无名校、名校聚常州”的好局面。

近几年来,科教城聚焦“智能、设计、信息”三大先导方向,突出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进行全面布局,出台《常州科教城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智能数字产业园、中德创新园区、省互联网产业园建设为主要抓手,招引培育具有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全年营收超亿元企业35家,规上企业超过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家。园区聚集的包括纳恩博、英诺、天正、遨搏等智能类创新型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9月29日,外界盛传已久的深兰人工智能芯片研究院“落子”常州科教城,旨在打造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和成果转化高地。深兰的这一布局,为科教城智能信息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据了解,该研究院由深兰科技在常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隶属于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深兰科技,作为人工智能芯片第一梯队,其核心研发团队源自深兰科学院AI芯片博士团队、国际知名芯片制造商、国际知名人工智能企业,研究院将继续秉承深兰科技“人工智能 服务民生”的理念,致力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智能芯片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动各行业智能化产业落地。

10月,国创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创新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依托科教城大院大所资源优势成立联盟,将紧紧抓住能源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以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目标,让常州科教城成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策源地,提升江苏省在电动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际影响力。长江龙城公司总经理刘龙才认为,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链条,集中优势力量,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

目前,园区已成立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在智能、设计、信息、三大产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发和产业孵化特色。

产业:转型发展的引擎

这里,也被众多的创业者称为,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对此,“80后”的张翀昊深表认同。作为天正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翀昊最终把公司落户在科教城。该公司后来的发展验证,他当初的选择,没错。

在科教城这片沃土上,天正工业得以迅猛发展。从2014年正式落户常州科教城,短短几年发展,天正工业实现从注册资本10万元到2017年全年销售4.8亿元的“惊人飞跃”。如今,天正工业又发力工业物联网和工业大数据服务,建成了“工业大数据金融云服务平台”,基于其智能装备、工业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建立了一整套为金融机构所认可的工业征信体系,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架设了一座工业金融桥梁,也实现了由装备制造企业向工业服务企业的成功转型。

立足于时代特征和常州实际,科教城将创新的着力点定位于“唤醒每一个主体创新的内在动力”,向改革要资源,以创新求突破。

近年来,科教城牵住资源配置方式和动能系统生成“牛鼻子”,紧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利器”,依托大院大学大所,汇众智,集众力,着力完善创新生态,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助力常州打造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

一是提升科技平台。在重构既有平台基础上,积极运用竞争机制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在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和产学研合作上下功夫,释放科技创新的聚变裂变效应。依托高端公共研发平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集聚科技人才,协同科技攻关,孵化科技项目,促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业链、创新链等层面实现双向有机融合,进一步打造研发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型经济。

二是完善科技服务。实施《常州科教城关于聚力创新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核心区的实施意见》,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高端培训、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在全面建成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集聚120多家专业服务机构,拥有专职服务人员700余人,服务企业超2.6万家次。

三是培育科技企业。实施“双百行动”计划,实行动态培育和分类指导,以自主创新能力和单位面积产出为标尺,重点培育100家规上企业和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常州科教城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1+4+6”框架,主攻脑机接口、AI芯片、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精密传感器等六大方向,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四是深化科技改革。支持研发机构转型和成果转化,推行综合评价、一所两制、股权激励、项目经理、合同科研等创新制度,鼓励大学、大院、大所与常州企业联合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破除机制束缚,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骨干机构服务能力,培育科技服务专业队伍,激活科技服务市场,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科技中介和成果转化体系。把创新落实到产业上,落实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上,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时代的竞争力体现在公司,创新时代的竞争力体现于生态。从2013年起,科教城用生态理念来统合园区人员的观念与认知,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为中心,调动和激发园区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营造科教城独特的生态体系,为全市的转型发展助力。

一是深入推进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发展,积极探索“载体+基金”运作模式,大力深化股权投资、创业服务、资产入股等运营方式,给力轻资产、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公司快速发展,不断增厚园区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以中德创新园区为窗口,积极参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努力打造德资中小企业集聚与孵化基地;

三是按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既鼓励有理想的年轻人,特别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进入载体和平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又支持有才能和敏锐性的创业家,通过专业化公共服务,发展高科技新兴公司;

四是按照“木桶理论”的原理,积极引进和深化科技金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以及公共管理、创业辅导等要素与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撑。

2017年5月,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常州科教城,该中心是首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设立的,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服务型机构。“正常情况下一个专利授权需要很长时间,比如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需要2年时间,这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布局非常不利,而通过中心,一些优质专利4-6个月就可以授权了。” 中心建设工作负责人介绍说,这样的“加速度”同样体现在维权上,假冒专利案件和外观设计侵权案件一般在十天内办结,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侵权案件一般在一个月内办结。

除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常州科教城的众多实验平台、教育培训等科技服务都面向全市企业,旨在助力常州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型城市。

截至今年1-9月,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50.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81.2%,同比增幅为30.8%。其中纳恩博公司实现产值20亿元。

未来,常州科教城将高起点迈步,汇聚各方资源,在国际合作、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集聚、产业培育等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奋力打造成江苏乃至全国的国际合作先行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创业孵化集聚区、产教融合示范区,为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姜小莉)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