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党建 >> 党建动态 >> 内容

中共常州市科教城工作委员会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常州科教城党工委管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0-04-22  来源:科教城  浏览次数:  字号:〖
 

中共常州市科教城工作委员会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常州科教城党工委管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园区各有关单位:

经党工委、管委会研究,现将《常州科教城党工委管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此页无正文)

中共常州市科教城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

2020年3月17日

常州科教城党工委管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


2020年科教城工作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城“六个新高地”三年行动计划,秉承“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坚持高职为基、院所为要、人才为先、项目为重、创新为魂、环境为本,全力构建高职教育、创新研发、企业孵化三大支撑体系,重点培育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楼宇经济,努力打造国际合作先行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创业孵化集聚区和产教融合示范区,进一步放大科教城“创新之核”辐射带动作用,为勇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排头兵、当好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新引擎、助推全市“五大明星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0年科教城工作主要目标:全年新增入驻企业36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30家,申请发明专利数超2700件,授权专利数增长30%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总数突破40家,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超360项,产学研合同金额超2.8亿元,力争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

一、加快建设国际合作新高地

1.全力支持中以创新园发展。贯彻落实《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实施精准招引计划,加强与以色列技术交流合作、科研院所对接、科技成果转化,引进一批项目落户中以创新园。全面实施合作行动,引导园区企业、科研院所与以色列共建合作项目,加强孵化培育,加快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强化中以合作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加快推动中德创新园建设。成立中德创新园工作推进小组,瞄准德国工业4.0,聚焦德国产业资源和科研院所,精准对接德国创新资源,巩固与德国埃森市的全面合作。开展与德国Fraunhofer科技合作,建设常州Fraunhofer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分支机构,对接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德国知名高校,发挥常州德国商会的平台作用,建好“企业(中德合作)创新服务站”,支持江苏大学研究院、北化研究院等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年内引进德国技术转移机构1-2家。

3.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引进和配置国际高端教育资源,启动科教城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第二轮合作,深化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与德资企业莱茵科斯特等合作,共建“双跨”培训中心,聘请5名德国工程技术专家来园区指导,全年力争中德合作培养人才600人,完成中德师资培训60人。

二、加快建设创新研发新高地

4.加强公共研发机构建设。与中科院开展新一轮深度合作,将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打造成全省院地合作标杆。全面对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先进所、南大研究院、北化研究院省产研院专业所建设。加快建设北京邮电大学(常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全年力争新增省一流公共研发平台2个,科研院所申请发明专利70件。

5.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结合园区科研院所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分类管理,对研发能力相对不足的科研院所,鼓励其逐步向技术转移机构转型,共同参与科教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发挥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平台功能作用,加强和常州企业的深度对接合作,促进更多成果转移转化。

6.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围绕未来产业培育,精准招引科研院所和人才团队,采用政府资金、企业资助、社会资本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加快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项目、北化微纳米纤维研发与应用平台的建设。支持大理工研究院股份制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州智能物联创新中心和中科院智算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建设。

7.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本地重点企业与园区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创新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与开放式创新平台。推进中科智算中心、智芯科技研发中心、深兰人工智能芯片研究院、江苏微纳激光研究院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强力电子、常柴等重点企业与园区科研院所共建共享研发平台。全年力争新增省级企业研发平台2个。

三、加快建设成果转化新高地

8.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积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支持园区高校院所吸纳优质创新资源,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建设科教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协同互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找不着、谈不拢、难落地”等难题。联合省级以上开发区,共建1-2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超360项,产学研合同金额超2.8亿元。

9.建立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深化与省级以上开发区的有效联动对接,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建设成果转化基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依托江苏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建设技术转移联盟,推进高校院所优质科技成果在常州转移转化。全年力争转化高新技术成果35项,带动地方产业100亿元。

10.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省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完成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验收。争创常州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组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参照国家高新区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权限,实施一批前瞻性技术创新重点研发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科教城“五位一体”科技服务支撑平台。全年培养技术经纪人10名、专业化科技服务人才100人,争取各级项目资金2亿元。

四、加快建设创业孵化新高地

11.精准招引创新主体。大力招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落实“龙城英才”“金凤凰”、子女入学等相关支持政策。鼓励领军企业通过“平台+创投+市场”的孵化模式,培育和孵化高端创业项目。加大对创新型企业高级主管、创新创业“双栖”人才、连续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登记注册、用房安排、人才和科技项目申报等方面享受绿色通道待遇。全年新增入驻企业36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30家。

12.加强孵化载体建设。支持大创园、创业邦等孵化载体探索“投资+孵化”“创业社群+共享办公”“产业链+技术平台”等孵化模式,完善载体服务模式。支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线上企业服务和社群平台,提升资源匹配精准化和创客社交化水平,引导服务设施升级。围绕创业服务、载体运营开展专业培训,培养高水平服务团队。国家大学科技园、长江龙城国际创新基地、大理工科创园三大国家级孵化器全年新增创业项目300个,认定国家高企15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450件。

13.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多渠道对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银行深化金融创新,搭建科技金融信息共享联动平台,发挥“科保贷”“苏科贷”作用,遴选优质项目,提供专业化银企对接服务小微企业。建设产业引导培育基金,积极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扶持园区初创企业。抢抓科创板机遇,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支持拥有核心技术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快速成长,推进优质企业股改上市。全年产业基金投资高科技企业2家,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新增股改挂牌上市企业3家,争取尽快有一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五、加快建设人才集聚新高地

14.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实施《关于支持科教城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常州科教城“金凤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细则》,面向未来产业引进领军型人才,面向产业链高端集聚高层次人才,尤其加强“人物级”人才引进。组织实施“高端领军人才集聚行动”“未来产业人才引育行动”“科技服务人才倍增行动”“杰出技能人才培优行动”,使人才成为科教城最靓丽名片。全年力争引进培养科技人才700人。

15.引进产业高端人才。支持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结合前沿科技和常州未来产业发展,在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积极引进以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教授、研究员等为主的高端优秀领军人物和科研人才。聚焦并柔性引进发达国家院士、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世界知名科技企业高管等战略科技人才。全年力争引育国家级人才10名、省双创人才10名。

16.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依托“龙城英才”政策,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到科教城创新创业。建设科教城博士后创研基地,灵活采用特聘教授、兼职教授、海外导师等多种形式,加大引进和合作力度,为园区企业和科研院所搭建更好的引才聚才平台。全年引进龙城英才计划10名。

17.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进常州大学建设江苏高水平大学和地方领军型大学。推进园区高职院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现校际协同育人。研究制定1+X证书激励政策,促进园区高校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为院校、企业和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六、加快建设产业培育新高地

18.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三大未来产业和“四类经济”,分类建立“七个一批”项目库,即“信息项目、在谈项目、意向项目、签约项目、报批项目、在建项目、竣工项目”,抓好各阶段推进转化。深兰亚太中心、纳恩博南方大厦、高凯科技大厦下半年开工建设,青峰创元大厦10月竣工投用。

19.推进企业转化升级。按照“初创企业—小微企业—高新企业—规上企业—股改企业—上市企业”的发展思路,分类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快推进“五转”工作,引导企业走“创新+资本”的发展道路,做强百家规上企业和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年规上企业超110家,其中新增亿元企业3家。

20.推进“四类经济”培育。加大高端创新要素和创业项目引进,优先布局总部经济。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享创新资源,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格局,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鼓励领军型企业在园区建设独立研发大楼并集聚孵化项目,构筑特色楼宇经济。加快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推进智慧园区建设,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全年投资发展公司实现收入2000万元,其中经营性物业收入1200万元。

21.推进“科教新城”建设。按照“国际合作先行区、科教创新核心区、未来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功能定位,在科教城原有5平方公里基础上,联合武进区共同编制科教城东扩规划,积极谋划“科教新城”建设,统筹协调科教城与中以创新园、中德创新园、未来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块布局科学合理、载体平台联动发展。

七、加快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

22.推进申办应用技术大学。加快推进园区五所高职院校联合申办常州应用技术大学,努力建设“国际水准、国内一流、江苏特色”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信息学院、机电学院、工程学院加快落实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

23.推进工业中心升级改造。扎实推进现代工业中心新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年内完成机械加工技术、汽车技术等13个实训基地(实训区)的新建改造提升任务,开发50个实训教学模块,进一步提高现代工业中心服务实训教学、服务产学合作的能力。

24.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围绕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好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支持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成立产教融合服务联盟。年内开设园区公选课20门,跨校选课人数突破1500人次。全年开展教师发展培训及研修活动不少于8场。

八、加快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

25.全面优化政务环境。加快推进管委会职能转变,加强公共服务中心和智慧园区建设。进一步简化入园企业审批程序,积极推行“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次办结”,推进“不见面”审批、“店小二”服务,实行“保姆式”全程代办。推动建设“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开放共享的大数据信息服务。

26.全面改善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园区生态绿化和环境美化水平,加强园区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下半年开工建设1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全面改善创新创业人才生活环境,真正把科教城打造成“创新环境最优、创业环境最好、生态环境最美”的创新创业之城。

27.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全面梳理现有政策,强化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推进平台打造、政策供给、制度建设、机制保障和服务优化等方面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和环境保护“红线”,全力营造长三角区域最优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九、全面加强园区党的建设

28.加强园区基层党建工作。致力深化“科教红帆”园区党建品牌内涵,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园区建设发展有机融合,根据机关(直属单位)、科研院所、高新(规上)企业、小微企业四类党组织和党员特点及需求,出台“一要点三清单”规范要求,组建“三团一社”工作队伍,探索构建“1331”工作模式。“一要点三清单”即年度园区党建工作要点、党支部工作任务清单、党支部书记职责清单、共产党员个人承诺清单;“三团一社”即企业家及高端人才“红帆智囊团”,党务工作者“红帆指导团”,机关(直属单位)干部职工“红帆服务团”,党建专家教授“红帆研习社”,努力开创集党群工作平台、服务创新前台、创客实践站台、企业发展舞台为一体的科教城园区党建工作新模式。

29.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主体责任的主动履行,支持监督责任的严肃落实;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为抓手,聘请作风建设特约监督员,制定机关作风效能考评办法;压实规矩意识,重点在“三重一大”事项和项目孵化、资产管理、对外投资、政府采购等领域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30.加强园区宣传工作。开展科教城园区品牌专题策划和常态推广,系统优化科教城网站、报纸、微公号和户外等媒介。开展集中报道、人物专访、调查访谈,全年各类报道总数不少于300篇,其中中央及全国性媒体不少于10篇,省级媒体不少于20篇;修订完善园区新闻宣传工作有关制度文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对异常舆情信息及早发现、迅速处置,有效防范不良网络舆情事件发生。

3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发展储备、培养锻炼和日常管理全链条机制。运用考录、选调、聘任等多种手段,建立优秀人才和年轻干部发掘机制,强化人才储备。开设专题讲座或培训,选派干部到重点一线加强实践锻炼,强化素质提升。探索干部信息化管理,分类分层开展部门综合考核、作风监督考核、干部年度考核、平时绩效考核四考联动,强化日常管理。

32.加强财务审计监督。保证专项资金及时到位,税收地方留存部分足额到账,督促各直属单位加强运行收入的收取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公用经费,“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坚持大额资金集体讨论制度;严把“采购关”,按照政府采购招投标相关规定,做到应采尽采。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审计,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加强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管理和处置工作,加强财税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和各直属单位财务管理。

33.加强督查考核落实。围绕年度省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以及《常州科教城党工委管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制定督查计划,及时纠偏补差,推动各处室、“三中心一平台”形成责任链条、工作闭环,保障年度各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年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1-2篇;向上报送各类信息录用得分210分以上,力争进军全市信息工作第一方阵。积极听取科技人才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提案议案和人民来信来访办理工作。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