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日报头版报道科教城合成生物产业
发布日期:2024-11-14

随着常州科教城合成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将目光聚焦于这一新兴领域,深入报道其创新技术、前沿研究及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科教城通过对合成生物产业的求“新”求“质”,为全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再添一把“火”。

01合成生物企业纷纷“落子”

作为江苏生源纳科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去年底,中国科学院院士潘永信把他的科研成果放在常州科教城进行产业化。

这项成果是潘永信院士团队10多年来持续研发的纳米铁氧体仿生合成新材料。在他的支持下,生源纳科将这一技术进一步延伸应用,开发了兼具铁氧体卓越高频性能和金属软磁大功率性能的新型软磁复合材料和磁流体材料。

目前,由生源纳科参与建设的生物磁性纳米材料创新中心,正围绕磁性纳米材料开展拓展性应用,努力集聚上下游企业,形成常州磁性材料产业链。

另一家同年落户的合成生物企业——江苏卓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预计今年产值达1500万元。其核心产品是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检测设备,在合成生物产业的生产流程中,能够将原本长达2—3天的微生物定量检测过程缩短到2分钟,让合成生物学的生产工艺过程更加可控。

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产业新赛道的兴起,常州科教城步步紧跟,抓住这一新机遇加快谋篇布局。去年底,《常州科教城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时出台,通过政策加力,为产业发展增添动能。

据了解,自2023年以来,园区已成功招引合成生物平台及科技项目十多个,目前已集聚了江苏生源纳科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常州纳迈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凯雷思柏医疗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等一批合成生物产业项目。

02平台+产业的双向赋能

细究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轨迹”,科教城早在多年前就已提前布局,走出“先手棋”。其中,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从2006年建院开始,就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学研活动。

“我们很早就引进了华子春教授团队来科教城开展研究工作,2010年联合千红制药拿到了首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年,研究院获批建设江苏省重组蛋白质制造工程实验室,采取合成生物的方法改造微生物,为人类健康服务;2023年,研究院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支持,属于重大突破。”南大常州研究院院长陈强说。

南大常州研究院深耕常州,带来了示范效应。一批合成生物的高能次平台也纷纷选择落户常州科教城,并孵化出一批又一批创新项目。

 

“清华大学BIO-AI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即将装修完工,届时将有超高速细胞成像智能分析设备与方法、心血管冠脉造影Syntax自动评分系统等4个合成生物项目入驻。”科教城科技处处长何超介绍。

此外,今年7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州创新中心平台签约落户,目前正在筹备建设中。上半年签约的常州大学合成生物检测及概念验证中心将助力提高相关细分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速度。10月13日成立的生物磁性纳米材料创新中心将探讨磁性纳米材料的原始创新和产业化路径。

03人才引育夯实产业根基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创新平台除汇聚资源进行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项目孵化,还可以与高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北化常州合成生物智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就承担着这一重任。

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陈徽东说:“人工细胞工厂是合成生物学的重点应用领域,我们研发的‘智算平台’,通过先进的算法和计算模型,辅助科研人员找到生物合成的最优路径,并极大地缩小实验范围,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

 

作为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的基础工具,该平台目前仍处于推广应用阶段。今年6月,北化常州研究院对常州大学部分制药和合成生物学方向的老师及研究生开展应用培训。“后期,我们会与省、市高校及相关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北化常州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朱齐白说。

培养人才,壮大人才队伍,并且推动“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揭榜挂帅”向合成生物领域适当倾斜,让人才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赋能。

此外,“产科教联盟”的平台优势在科教城进一步凸显,技术经理人队伍不断壮大。依托牛津大学科技创新常州中心,科教城将组建一个国际合成生物学专家网络平台,促进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和人才的供需精准匹配,攻克产业链技术链“卡脖子”环节。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

地址:常州市常武中路18号科教会堂A座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