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常武路交通安全隐患,保证道路畅通无阻及过往行人的人身安全,我市于2006年12月15日开始全面建设常武路科教城地段地下通道。该地下通道也是我市今年市政重点建设工程之一。
车向城致敬,地下通道为机动车道
和以往众多的地下通道不同的是,常武路科教城地段地下通道是机动车通道,地下通道上面建科教城文化绿色广场,能较好的将科教城东、西两区连成一片。
整个工程北起滆湖路,南到鸣新路,总长约800米,引道长150米,初步预算总投资约8000万,估计到今年7月底竣工。到时,所有走此通行的机动车就将形成“车向城致敬”的局面,而“车在下面行,人在上面走”,也将成为常州科教城文化绿色广场独特的人文景观。
人在地面行,给行人更多的尊重
目前,以人为本,提高人性化设计水平,已是我国交通规划设计的一大趋势。我市在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上,将更加重视将人的长期活动置于地面,更加重视人的舒适和方便。常州科教城地下通道就是一例。它的建成将使往来于科教城东、西区上课的师生更加便捷和舒适,而不象以往,过马路要左顾右盼,面对来往的车水马龙应接不暇,不敢从容而过。
“车走地下通道”、行人继续象往常一样在地面上行走的这一做法本身就是对行人的尊重,这种设计全然摈弃了让行人走地下通道过马路或是行人上天桥过马路的弊端。常武路的两边就是科教城的东区和西区,师生在两区之间往来频繁。若是在常武路上修让行人往下走的地下通道或是让行人往上走的天桥,行人因贪图舒适、便捷而继续往车行的马路上走的现象不可避免,从而就不能有效保证行人的交通安全。
象科教城地下通道这种以人为本的做法,既提高了机动车通行能力和速度,又保障了行人的行路权,增加了行人的舒适度,有效保障行人的人身安全,可谓一举多得!
而将常武路科教城地段改造成文化绿色广场,更是我市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之一大特点,它不仅将以往喧嚣、繁忙的马路变成了广场,而且还结合科教城特有的文化底蕴,给过往行人以美的感受,这也必将成为科教城的又一人文景观。
城东城西一体,文化美景共赏
为响应“科教兴市战略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号召,2005年底,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大学城改名为“科教城”,使科教城成为科、教、产、学、研新一轮的经济创新集聚园区。
自从在常武路以西建西区科研中心以来,不少市民都认为常武路以东的东区是常州大学城,而常武路以西的西区是常州科教城。常武路无形之中成了分割常州科教城的罪魁祸首。消除误解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常武路科教城地段变成广场,使城东城西连成一体。
科教城的一体化也将更好的整合教育资源,引进科技资源,吸引集团企业投资,组建人才发展平台,打造“科教城品牌”。目前,科教城在资源共享方面,依旧遵循“资源节约、放大资源”最大化的宗旨,集中建设了设备先进、规模较大的现代工业中心、各类实验室和现代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汽车技术、计算机网络与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20多个有特色项目的基地。已建成教育图文信息网,该信息网包含了科教城内3000多万图书和上千万资料,实现了城内图文资源共享;利用东西区高端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平台、科技研发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并预计装备投入4亿元,建设包括科技会堂、图文信息中心、部分产业测试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和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科技中介服务系统,逐步使科教城在2006年至2010年内建成教育、科技和社会充分共享的教育、科技和社会服务3个平台;引进或重点建设具有较高先进水平的各类技术研发机构和孵化器200家;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0万人。
以“发展教育、建设平台、集聚资源、服务管理”为工作目标的常州科教城,目前已是常州市产学结合、自主创新创业、新产品开发和科技资源集聚的先导区和常州市的十大名片之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常州城市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
(特别感谢常州科教城管委会胡鹏副主任)
轻工学院学生记者:黄丹丹、吕敏、姚帅 指导老师:李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