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要闻 >> 内容

开启“科技长征” 打造“创新常州”
发布日期:2009-02-02  来源:科教城  浏览次数:  字号:〖
 

去年以来,常州高新技术企业呈爆发性增长态势,得益于全市上下这些年来始终坚持抢抓新一轮科技创新机遇,致力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着力打造科教城研发平台,倾力破解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难题,全力提升常州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源动力。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突变,低端产业和传统企业遭遇“寒流”,而高新技术产业凭借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逆势上扬。去年以来,常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投资增幅均超过30%,出口势头强劲,增幅达125.9%,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产值、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8倍、3.3倍和3.6倍。

高新技术企业的爆发性增长态势,得益于全市上下这些年来始终坚持抢抓新一轮科技创新机遇,致力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着力打造科教城研发平台,倾力破解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难题,全力提升常州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源动力——

突出企业主体,做强做优“主力军团”。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研发投入的主体,是直接受益的主体。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了支持企业科技创新“40条”,在全省率先建立政策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真正把每一项扶持政策兑现到位。2007年全市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应纳税所得额2.5亿元,同时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企业、科技人才、企业“一站两中心”等奖励7000多万元。二是培育创新企业。在全市优选50家创新试点企业,整合资源,重点扶持,放大引领示范效应。50家企业去年研发投入达23.9亿元,占销售收入5.1%,占全市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2.6%,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61项。去年又新认定创新试点企业32家,其中兴荣高科被认定为国家创新试点企业,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创新试点企业。三是加大创新投入。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作用,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在2003年基础上连续三年翻番,强力带动企业投入,2007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突破50亿元。四是鼓励自主研发。加快企业“一站两中心”建设,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个,企业技术中心116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8个,集聚研发人才2000余名。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目前全市96%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在企业、75%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

推进产学研合作,率先开启“科技长征”。常州5万家民营企业在新一轮创业中,渴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自身的“脱胎换骨”,但面临高校、人才、科技资源紧缺的制约。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组织大规模的企业家代表团“南征北战”,走进50多家大院大所大学,开展100多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对接活动,足迹遍布北京、大连、西安、哈尔滨等20多个大中城市,引进科技成果超过3000项,一大批科研“种子”在我市企业生根开花。通过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初步形成了“三种机制”:一是政府及部门与重点院校的战略合作机制。先后与北大、清华、东大等高校签订协议,共建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科技合作。二是企业与高校院所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企业资本与科研成果的对接,加速产业化进程,实现校所企共赢,目前常州企业承担的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0%拥有产学研合作背景。三是常州与国外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机制。面向欧美、日韩、俄罗斯等国家拓展科技合作渠道,建成中俄科技合作创业园、博恩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一批基地和机构,外商在常设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6家,常州科教城、津通国际工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建设研发平台,打造创新“核心引擎”。按照“搭好平台、育好人才、选好项目、建好机制”的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科教城建设。从“学”字入手,建设一流高职教育基地,每年输送2万名应用型人才;从“研”字突破,联合大院大所大学共建研发机构,成为研发成果汇聚的“精品店”、转化的“大超市”、交易的“连锁店”;从“产”字聚变,加快建设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实现创新与创业的水乳交融。我们八上中科院借智借力,自2006年11月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在科教城成立以来,已先后建成11个分中心、4个研究院所、12个实验室、8个联合研发中心。依托“中心”的技术实力,建成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2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孵化出12个高科技公司。目前,中科院、清华、北大、南大、东大、哈工大等在科教城建立的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和高科技企业达92家。总投资50亿元的科教城三期——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基地暨江苏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合作中心已启动建设,并列为省2008年重点项目。

借助这个平台,我市还与科技部、中科院、省政府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邀请国内外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与企业家“零距离”对接。去年“5·18洽谈会”共有80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展出各类科技成果2573项,现场签约项目300多个。通过3-5年的努力,科教城将实现“3211”的目标,即集聚3万名科技人才,引进200个研发机构,孵化1000家高科技企业,在读大学生10万名。

集聚四海精英,抢占创新“人才高地”。按照“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有舞台、有前途、有利益”的理念,大力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金凤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连续三年举办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招聘活动,共有82个项目签约落地,去年10月又有147个海归博士携185个项目来常洽谈合作。赵善麒、黄学英等12人被确定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对象。其中,赵善麒创办的江苏宏微科技,当年成功开发新品10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国家科技经费资助1720万元。

“科技长征”的实践与探索,使我们深切感受到——

 1、创新是常州新一轮发展最大、最后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方面国际资本加速流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频繁,特别是更多海外人才回国寻找创业机会。另一方面,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政策资源、科技资源将面临重新布局,以政府采购为主导的内需市场将对新技术、新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拉动力。这些对于以制造业为主体经济的常州来说,唯有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推进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和城市创新,才能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2、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关键。大院大所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的主体,他们是把“钱变成知识”,而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科技创新的追求就是通过产业化把“知识变成钱”。长期以来,科研单位出成果而难以产业化,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产学研合作成为一个公认的难题。在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产学研合作应该是一个以诚信为前提、机制为保障、互利为纽带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确立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全新理念,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方面紧紧抓住企业的创新需求,一方面走进大院大所大学,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服务、企业发展,全力强化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全力抓好产学研合作的中介平台建设,全力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让常州成为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成果集聚的首选之地。

3、科技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以产学研为先导的科技创新是一项打基础、谋长远的慢活、细活,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作秀之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需要矢志不渝地走下去。为此,我们牢固确立“GDP重要、创新更重要”的理念,以全新的政绩观埋头苦干,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荣誉、甘为人梯,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我们始终倡导“支持企业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关爱有加”的理念,按照法制、诚信、高效、共赢的原则,积极为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一流的服务环境,让企业“安心”,让人才“乐业”;用国际化的规则、市场化的手段、人性化的服务,努力使常州成为商务成本最低、各类服务最佳的地区;倡导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创新创业创优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范燕青)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