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很多临近毕业的学生都纷纷忙碌于招聘市场。企业裁员,人员失业,让很多“实习生”也人心惶惶。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然而,金融危机是挑战却也是机遇,一些企业真正用得上的人才,在竞争中更能显示优势,被企业“留用”。
信息学院电气自动化/应用德语专业学生王浩,就是这样一位被常州麦科卡电动车辆科技有限公司“留用”并从事研发工作的员工。他所在的这家公司,是清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入驻常州科教城的产业化基地,致力于微型电动汽车的研发与推广。记者见到王浩时,他正和同事们试驾由他们自主研发的四轮智能驱动超微型电动汽车“Micro—哈利”。“‘哈利’的外形比甲壳虫和Mimi-cooper要小,尾部没有排气管,开起来没有噪音。上路‘测试’我同学看到了都说很‘新鲜’。”王浩介绍“哈利”的时候很是自豪。因为公司就在科教城内,所以“哈利”经常让同学们看到,同学们都很羡慕王浩可以投身于新兴行业,并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研发工作。
其实,去年来公司实习的不止王浩一个学生,周边学校的,还有本科院校的一共有十几个人,几个月试用期以后,信息学院包括王浩在内共有7名同学幸运地被公司“留”了下来。据王浩所在部门的孟经理所说,公司之所以留用信息学院7名学生,是看中了他们踏实、勤奋的品质,所学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善于学习。跟公司所需要的“人才”比较吻合。刘经理还表示,公司生产的电动汽车处于研发阶段,所以,公司员工的每一项工作都涉及研发的各个层次。目前,王浩等同学主要负责整车电气系统的调试,随着工作的深入,研发的涉及面和层次还会不断提高。
问及金融危机对工作的影响,王浩显得很自信。他说,电动汽车行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他对自己的工作前景很有信心。他认为,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定要掌握专业知识,认真对待学校的每一次实习实训机会,这样走出校门的时候,就不会空着手出来,自然会受到企业欢迎。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工作压力,各大院校都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如信息学院设法广泛组织毕业生招聘会、供需洽谈会,通过校企联盟、就业基地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以2008届毕业生为例,初次就业率达95.37%、签约率达94.18%、年终就业率达99.9%。学院荣获了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示范单位”称号。
该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费小平认为,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有所准备和思考,找准定位,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应届毕业生还需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规避掉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像王浩那样选择“研发”类的岗位,也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专业技术能力。日前,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工作。
有专家认为,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如果能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真才实干努力捍卫属于自己的工作阵地,那么在危机过后,他们的职业生涯就可以迎来更大的曙光。 (陈 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