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常州6月12日电(记者苏雁) 今天上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些“冷清”,学校党委书记杨治华道出原委:“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成了‘准员工’,被企业‘抢’去上岗工作了。目前,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9.5%。”一份来自常州科教城管委会的数据显示: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每年2万名毕业生,连续5年实现了百分百就业。全国首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自2002年10月打下第一根建设桩起,就担负起了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创新之路。
常州市副市长、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王成斌告诉记者:“常州经济的特征是民营企业多、制造业多,经过多年积累,企业已经具备了向现代制造业提升的能力,急需提高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素质。”
2002年春天,常州整合了江苏工业学院1所本科高校和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学院,建设高职教育园区,学校专业门类覆盖了当地经济对高素质实用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超过10年,体制、机制等尚未形成模式。常州科教城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王成斌说,“尽管6所高校都是省属高校,但我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把学校办好了,‘知识型工人’既可满足常州先进制造业的需求,也可为常州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经过7年发展,常州科教城不仅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基地,更逐步成长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和集成地。2008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发文批准园区为江苏省首家“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单位;同年12月,园区又成为省首批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副主任胡鹏认为,“人才培养是园区的生命线”。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园区抓住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教学环节、“双师”型队伍等内涵发展的关键词,形成了区域特征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常州科教城内有个600亩的共享大公园,是7万多名学生休闲和读书的好去处。这要归功于常州市政府在园区建设初期,就采取了“统一规划”的创新举措。2002年,把4300亩土地平整出来后,常州市政府并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牵头向国内外招标园区规划。规划打破了传统的建校模式,突出“城”的理念。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庄三舵感慨道:“现在看来,统一规划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最大“瓶颈”是实训资源的匮乏。花较少的钱建立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让园区内高校共享,是常州科教城的又一创举。由省、市、高校三方共同参与建设的公共实训大平台——现代工业中心,总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建成了数控技术、动漫等14个实训基地。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年均接受园区内外学生实训近5万人次,教育装备的使用率达75%。”示范园区建设期间,6校还将在“名师互聘”、“学历互认”等方面加强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