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说:“刀郎的歌向来是我最喜欢的,苍劲悲凉,透着丝丝向往与温柔,但是这首《手心里的温柔》却令我更喜欢,歌词的描写使我仿佛身临其境,女声伴唱就像那天山的雪一样,来自天籁,清纯无比,驱散这一路走来的孤单与寂寞,激起我心中的向往,向往明亮闪烁的星星....... 谁能理解星星的眼睛,谁能懂得刀郎的歌,谁能理解此刻的感受?也不需要...... ”
他喜欢流行音乐,沉迷于刀郎、周杰伦、凤凰传奇、王菲……;他也会被《蜗居》的电视剧情节吸引,一集接一集,直到剧终;他喜欢运动、旅游,先后去过意大利、俄罗斯、欧盟地区;他还喜欢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感受,他的QQ有一个空间,空间的名字叫——沙漠之舟。进入他在空间,映入眼帘的是:“沙漠之舟盼望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还有一句关联着他的名字与事业:“阳关术道通骆驿,敏航破浪乘风舟。”他叫——骆敏舟。
骆敏舟,1973年11月出生于有“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称的安徽肥东。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研究的领域是虚拟样机建模与优化,机构多刚体运动学仿真与验证、特种机器人机构设计、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目前,他主持着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仿阿米巴变形虫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国家863项目“废墟搜救机器人多指机械手研制”;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老年人服务人研制”等重大科研项目。
这些成就,足够让人羡慕。介入在而立与不惑之年之间的他,已经取得了同龄人所少有的高度。他一路高歌猛进,跨着大步,迈向高潮。
骆敏舟的快速成长,有两个重要的转折因素。其中之一是与他选择的读硕、读博的5年再读人生,其二则是幸运的遇到了第二故乡——常州伸出的橄榄枝。
、 2.
“那时的家境是困难的,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们姐弟四个,尽管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面对破旧不堪的房屋和家徒四壁的环境,让我感到生活的压力,母亲再三告诫我们,要是想跳出“农门”,只有好好读书,所以小学和初中成绩是优秀的......”——骆敏舟
那是一段和普通70后一样,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日子。从小学到中学,做过70后的学生都不会忘记:操场上、教室里的高音喇叭会准时在上午和下午的课间传来:“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现在开始”;也不会忘记“六一”节里整齐划一的蓝裤子、白衬衫;对曾经熟练地背诵着“五讲、四美、三热爱”记忆犹新;对“四有新人”至今迷迷糊糊,不知其所以然。老师每天都会教导:“要有理想、有信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同期的伙伴一样,他经历过贫穷,穿过补丁的裤子,一起期待过年时的新衣、爆竹和糖果,甚至对课桌上“三八线”外女孩子的有过青春懵懂。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他茁壮成长,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求学期。
骆敏舟生活在一个安徽贫苦农村家庭。父亲在100公里外的国有企业做一名普通的调度员,母亲在家务农。老实巴交的父母含辛茹苦培育他们姐弟四人。骆敏舟排行第三,在学校里,虽然不能每门功课都有第一名的成绩,但是也属于聪颖过人的优秀生。他非常懂得生活的冷暖和甘苦,和一切农村孩子的经历一样,到河塘里捞过鱼,卖过冰棒。1993年,20岁的他没有选择再度深造,而是到父亲所在合肥精密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当了一名设备维护员,并在一线实习。
这是一家国有企业,骆敏舟一干就是6年。凭借着自己不服输的韧性,2年后,他硬是凭着自己过硬的绘图功底,进入了技术科,成为了一名技术员。和多少年轻人一样,骆敏舟有着自己的进步憧憬和梦想。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尽管一如既往的秉持母亲身上的那份勤勤恳恳,尽管秉持父亲身上的那般兢兢业业,然而,这一切还是无法挽救企业遭遇破产的命运。
3.
一直向往,无边草原,滩涂碧脆,白云飞度,日暮西边,了直炊烟,扬鞭跃马,拾弓远射,追狼逐鹿,纵横驰骋,无拘无束。——骆敏舟
骆敏舟,个子不高,中等身材,眉清目秀,文质彬彬,性格温和。因为名字的谐音,他的伙伴还会叫他“骆驼”、“糯米粥”……,可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性格里却还有着草原般的粗犷、奔放的情怀。
破产,对于一贯追求着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理想的人来说,摧残更大的是多年积累下来对企业的情感。我爱企业,可是企业没有能力再爱我了。一个出生在讲理想的年代的人,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技术人员的跳槽并不像管理部门和营销部门,他们没有广泛的人脉,没有客户的资源,没有逢迎取巧的社交能力。选择民企,老板要的是你对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转保障,出于对利益的天然追求和自身规模的限制,不会养技术人员到办公室研究技术资料;选择外资,企业所发配给你的岗位,也至多是与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有关。想做技术研究?无从谈起。高端的技术研究都在国外实验室完成,核心技术根本触碰不到。
无奈中,骆敏舟只能选择一家民营企业,常年干起了12小时的工作。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的消磨。他的工作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高级的司炉工。当看到那些林立的设备,一个个“囚禁”在一间间厂房,无休止的在自己的“看守”下,无休止的“劳作”,骆敏舟的心情更像一个看守所的管教,灰冷到了极点。
此时的骆敏舟,已经没有了“国企”的“铁饭碗”。而爸爸、弟弟、爱人和自己都在同一个单位,所以经济上立刻就陷入了困境。
骆敏舟的妻子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柏云。他们结识于1998年,由于遭遇企业破产,他和柏云,当时只能租住在一间透着风的房子里,家徒四壁,人生变得很机械的在工厂与家庭两点之间来回平行,看不到一丝的起色。怎么办?骆敏舟的心里没有答案。只是觉得,这不该是自己的人生。
“考研吧!”在柏云轻轻默默的语声里,骆敏舟读出了其中充满着的期待。面对人生的窘境,面对妻子、父母、家庭以及未来将有的孩子,改变状况的唯一选择,只有继续读书。
或者这就是所谓的读书功利心吧!过去读书,为了父母说的“跳农门”,现在读书,则明显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因为只有一张高学历的文凭,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工作机会,才有机会拿到比较高的报酬。但是,对于“考研”这条路,骆敏舟不是没走过,还在国企做技术员的时候,骆敏舟就已经着手“考研”了,后来又成了厂里的“储备干部”,精力被分散许多。连续两次,名落孙山。
“再考一次吧!最后考一次!”妻子依然是那般透着温柔。
“考上了就成功,考不上,就别再考了,我们再想其他的出路。” 柏云说这句话的时候,风正从墙上透着进屋。
1999年,骆敏舟一考得中合肥工业大学机汽学院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喜极而泣。他知道,人生的灯开始再次点亮。
4.
考上硕士那年,我是进入人生的转折期,三喜临门,儿子出生,考上研究生和分到一套小房子,那年是我家第一次搬进不漏风的屋子里面住,一家人都很满足。——骆敏舟
也就在硕士研究生录取这一年,骆敏舟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40平米的小屋,还有了一个爱情的结晶。他给儿子起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名字——骆研。似乎,从这一年起,幸运之神就降临了,从此之后,好运相伴,一帆风顺,人生进入了一个快速通道。
读完硕士,儿子已经3岁了,这时,社会上普遍出现了就业难状况。当时的民谣这般唱道:“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就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骆敏舟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他要把国家教育体系的最高学历全部读完。
读博的时候,他遇到了人生非常重要的导师——梅涛。梅涛,年长骆敏舟11岁,1962年出生,江西南城县人,20岁获得浙江大学精密机械专业学士学位,随即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担任传感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主任。39岁获得博士学位,后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资格。
2002年,29岁的骆敏舟成为了梅涛教授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梅涛先生由于曾担任英国Middlesex大学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机器人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多年从事机器人传感器和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机器人多传感器手爪和人机交互技术研究。从此,骆敏舟与机器人结下不解之缘。
骆敏舟有6年的技术工作实践积累,再加上3年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积累,从研究自动化到研究机器人,两者结合,竟然产生了合化的奇迹。仅仅用了2年时间,骆敏舟就完成了博士生的全部学业,以十分突出而又优异的成绩毕业了。骆敏舟的事业,也从此找到了切入点和结合点。博士毕业这一年,儿子骆研才满5岁。
五年的路,寒窗走过。硕博连在一起,比其他人整整缩短了2年。但是家里的妻儿老小,依然在拮据中度过。感动的是两个姐夫,在困难中,无私帮助;感动的是妻子,在艰难中,默默支撑;感动的是师长,在事业上,导入方向。
(江 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