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交流创新
遨博智能协作机器人展示
穿行在科教城的纳恩博风行者
创客空间
现场展示的天峋无人机
【 题 记 】
创业是孤独的。不论创业的团队有多大,创业者千山独行;创业又是集群的,众创路上众人众心扶助,这一路我们与你同行。
走进创新热潮涌动的科教城,一个创新者的最佳“栖息地”正在渐行渐近。“新常态下,我们不再轻易摘取低垂的果子,科教城选择了一条艰辛之路,但却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这样认为,聚焦智能制造,跟进产业变革,激发创新动能,常州科教城正在努力走一条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科技资源、推进产业创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把培育创新型高科技公司作为核心任务,统筹运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轻资产、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的企业集群,进而与现有企业深度融合和有效整合,为推动常州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对于创新企业,科教城除了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之外,更会宽容挫折与失败。
务实服务
贴身又贴心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据统计,常州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达到8000台,产值超过220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形成了以常州科教城、武进高新区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拥有核心企业60多家。
作为国内第一段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协作机器人公司,遨博在轻型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是控制器、末端执行器、电机、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拥有多项核心专利,颠覆性的模块化轻型机器人理念,开创6轴轻型机械臂全新领域。在别开生面的下线仪式上,与会嘉宾与机器人通过人机交互的形式剪彩。常州市长费高云与机器人亲切握手,“我感觉这是握着常州智造、科技创新的未来之手”!
遨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万荣忙得不可开交,已接到具有强烈意向订单1000多台,但是产能有限。虽然忙碌,万荣的内心却十分充实。今年2月底,拥有百万年薪和世界500强央企高管位置的他,毅然辞职加入了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该团队研发的i5人机协作机器人,在轻型人机协作机器人领域,特别是控制器、末端执行器、电机、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上拥有多项核心专利,颠覆性的模块化轻型机器人理念,开创了轻型机械臂应用的全新领域。在选择生产基地的时候,他们也在全国搜索了一遍,具有制造业优势的常州亦在例。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还没前去考察,科教城的领导已带着团队找到了北京。几次洽谈,项目决定落户科教城。
“务实,贴身又贴心。”万荣感慨地说。入驻前,科教城早已做好了所有准备,包括清理场地和室内简装,他们是“拎包入住”,只要买些办公用品和新建生产线。获得扶持的遨博科技公司,今年4月,公司已在美国和德国分别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负责海外销售。2018年公司计划在常州扩大产能,达到年产5000台以上。
最快的反应
推着我们站上风口
去年5月18日才正式投产的纳恩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是近年来科教城的入驻企业中,最耀眼的明星企业之一。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该企业生产的平衡车大放异彩,今年计划产值约20亿人民币。在资本的眼中,纳恩博正是具有美国硅谷“独角兽”公司的潜质。
“如果没有科教城的大力支持,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艳群说,从最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由科教城推着往前走。两年前,总部位于北京的纳恩博公司已爆发出惊人的发展潜力,2014年的销售额是上一年的10倍。除了一家天津的工厂外,公司急需再寻找另一家生产基地。“我陪着高禄峰CEO,一路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各个园区进行考察,是科教城给了我们无法抗拒的理由。”孙艳群说,科教城是所有考察的园区中反应最快的,正是他们工作的效率,服务的态度和精神打动了他们。离开科教城一周后,科教城的招商团队在一个月内三次赶到北京,与纳恩博总部洽谈。最后一次,徐光辉书记带着拟好的空白合作协议前来,就连项目启动时间、建设周期、政策扶持等具体内容都一目了然。这让纳恩博总部十分感动,当即拍板,就到常州!
今年,纳恩博在拉斯维加斯凯撒宫酒店亮相的骑行机器人,让业界眼前一亮。孙艳群透露,这款有眼睛、会说话、有表情、能听懂指令的机器人,2018年计划在常州工厂生产,又将为常州智造带来新的惊喜。
基金加基地
让梦想加速
展洽会上,两款自主研发制造的新型行业级别“四旋翼”和“固定翼”无人机亮相,前来参会的德国驻沪总领士彼特·罗滕两次询问:这都是常州的企业生产的吗?“天峋无人机”的无人机个个都身怀绝技,属于行业级别无人机,可搭载飞行平台,多运用于安防、环保、森林防火、电力、探矿、测绘等工业领域。项目的联合创始人王川和李琛都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为在读硕士和博士。王川是北航航模队教练、航模国家队队员,还是位“世界冠军”。
创业艰辛,项目起初只有4个人,包括王川和李琛在内,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内搞研发。经过3个月的刻苦组装、调试,两人造出了第一台40公斤行业级无人机,北京某科研院所购置了两台,总价200万元,王川和李琛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得益于科教城基金加基地的新型产业互联网模式,项目得到了淳时基金2000万元A轮融资。如今,公司已经发展到50人规模,其中研发团队30多人,大多为90后,最小的只有22岁,获得了30多项国家级专利,无论是在续航时间还是载荷能力上,都已经达到甚至赶超了进口无人机。今年,公司预计销售额将达3000万元。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蔡 炜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邵 丹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