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要闻 >> 内容

常州日报:三个追求,造就一个之“最”
发布日期:2018-05-15  来源:科教城  浏览次数:  字号:〖
 

既是教授,也是创业者——魏洪兴拥有两个身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和遨博(江苏)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教授,他认真负责,桃李满天下;作为创业者,他带领研发的遨博i5轻型协作机器人通过中国CR认证、欧盟CE认证、北美NRTL认证以及韩国KCs认证,产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入证。

预计遨博公司今年产量将达到3500台,成为我国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

这一切,都发生在公司成立的短短3年内,都源于魏洪兴带领团队的“三个追求”。

追求科技转化

多年来,魏洪兴一直从事机器人领域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他是国际电机与电器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美国计算机学会(ACM)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同时还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机器人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机器人模块化标准工作组组长等职务。他科技成果频出,2013年研发出第一代遨博协作机器人OUR-1,并应用于科研、教学和工业领域。

要让科研成果快速市场化,并迅速形成现实生产力。2015年1月,在产学研体制的深度融合下,魏洪兴在北京创立了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底,遨博(江苏)机器人有限公司落户常州科教城,批量投产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全部采用国产机械零部件的协作机器人产品。

“创业初期,我们只有三四个人、几台电脑。曾在地下室待了一年多,终日不见阳光,夏天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冬天穿着大衣还瑟瑟发抖。”公司工程师崔元洋回忆说,魏洪兴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太晚了就直接和衣睡在地下室。就是这样,大家一起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最让崔元洋难忘的是,魏洪兴对产品的精益求精,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舒适的生活,忍受长久的孤独和寂寞。几年来,魏洪兴四处奔波,“在路上”成为一种常态,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在了机器人事业上。

追求国际先进水准

“从技术原型到产品设备,我们经历了很多。” 魏洪兴说,正是在这种状态下,研发团队一次次取得新的进展。第二代遨博协作机器人AUBO-i5目前已突破了控制器、电机、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多核异构”的实时机器人操作系统构架,使机器人的控制周期从传统的10毫秒降低至1毫秒以内,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软件二次开发的API接口、I/O扩展接口等,使产品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公司创立初期,一批机器人出现机械臂抖动大、精度降低现象。“出现抖动现象有很多原因,可能是电机、材料方面出现问题,也可能是机械加工件、协作等方面有问题,我们一时无从下手。”崔元洋说。就在这时,魏洪兴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他临危不乱,一方面要求立即停产,另一方面让研发人员一个一个问题去排除、验证、解决,各个击破。为此,还花50多万元买了台三坐标测量仪。

经过半个月检测,最终发现主要原因是机械加工件精度未达到图纸要求。找到问题后,魏洪兴又带领研发团队改进电机、谐波,并保证机械加工件精度等,终于完全达到量产要求。

最近一次到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检测,AUBO-i5协作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为0.02毫米,绝对定位精度0.2毫米。所有机器人指标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标准,并缩短了与国际顶级品牌的差距。

追求自主知识产权

采访中,魏洪兴说:“为了达到0.02毫米的精度指标,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从控制器、软件到操作系统、算法,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核心部件来自于国产。”他斩钉截铁地说,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体现出中国智造的规模化优势,在全球市场夺得话语权,振兴民族工业才有希望。

遨博协作机器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3C电子、家居制造、生活服务等多个行业领域。2017年,公司产量达到800台套,客户遍及世界各地。

据悉,今年5月18日,遨博科技大厦将在科教城奠基,建设年产5万台协作机器人研发、生产和运营基地,成为国内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基地。同时,公司将引进相关产业,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发展,形成千亿级生态产业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魏洪兴说,遨博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公司将以“智能改变世界,协作成就未来”为理念,运用卓越的技术实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抢占机器人产业制高点,成为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企业,助力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为振兴民族工业贡献遨博智慧和力量。

(姜小莉)

市科技局点评:

常州通过多年实践,探索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科技创新“常州模式”,累计引进2000多个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在常州创办了1500多家科技企业,成为常州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格局下,常州更多的企业家要胸怀天下,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加快实现创新引领和带动作用,把科技创造力实实在在地转化成生产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