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工程)与中国焊接协会正式签订共建中国焊接协会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同一天,还与中国药科大学签订了常州市食药品检验检测合作联盟。这标志着该校“产教融合”已进入高层次合作阶段。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关数据显示,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年均增速36%,其中焊接机器人销量达到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25%。与此相对的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长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人才缺口就达5万,国内工业机器人人才缺口更是逐年扩大。”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访升说,这组数据,反映出国内当下机器人焊接高端人才极端缺乏的现状,也让我们高职学校对加速高端人才培养有了紧迫感。
日益增长的人才缺口与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一难题怎么解?对此,吴访升有自己的见解:“人才培养+社会培训,这是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但是,作为地方高职院校,要真正对接服务产业,必须要练好“内功”,强化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那么,“内功”如何练?吴访升告诉记者,常工程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和实力“说话”。近年来,学校深度对接江苏万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业,跟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趋势,贴近企业需求,在课程建设中主动融入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的焊接机器人人才培养培训标准,将先进企业丰富的资源输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机器人焊接技术、机器人弧焊技术、机器人激光焊技术等课程,成功主持建设国家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国家、国际各种焊接资格培训。
记者了解到,目前,常工程焊接专业教师每人至少具备一张以上的国家、行业或国际焊接资格证,稳步实现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这一国家重点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软、硬同步走。
在常工程领导眼里,社会服务行不行,平台是关键;社会服务能力高不高,科研创新是核心。为此,学校突出问题导向,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牵头联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分院、无锡汉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政、校、企,成功建成江苏省首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平台——智能焊接实训平台,打造出集“教育、培训、鉴定、生产、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六位一体的先进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承担了包括周边本专科院校学生教学以及企业员工培训、机器人焊接工艺研究和小型产品的焊接生产等技术服务工作。
除此,常工程从技术孵化、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多方面与地区和行业内的优秀企业进行深入合作,科研成果遍地开花。与南京先进激光院合作开发激光焊培训项目,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一所合作研发真空蓝宝石窗口的激光焊接加工工艺……目前,学校校成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全国首届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焊接技术技能大赛上,获得第一名。
“我们从2011年成为江苏省高级技师鉴定机构、江苏省特种设备焊工考试机构以来,每年为企业、机构培训和鉴定高技能人才近1000人次,一直都是江苏省众多先进制造企业的培训基地‘宠儿’。吴访升说,2017年,学校又与德国什未林手(HWK)签约,共同建设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考试中心,将最新国际技术标准引入教学和培训,为学校培训增加了含金量颇高的国际通用“砝码”。
如今,在苏南地区一些生产焊接中的“硬核”啃不下,企业主动会找常工程来解决。常州神力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就尝到了“甜头”。常工程从事新材料、新焊接技术研发的史维琴教授说,“该公司新能源汽车所用的电机转子比较薄,公司一直无法实现合乎标准的焊接,已影响到企业发展。我们接到任务后,立即组建专门的技术服务团队,很快,借助学校科研平台和先进的柔性激光焊接加工系统等,变形得到了控制,焊接质量得到保证,企业难题迎刃而解。”
常工程练就实了“内功”,科研服务不再怕这怕那,束手束脚。2018年,学校获专利授权273件,“四技服务”到帐4599万元,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合同金额达到6670万元,连续3年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苏南是我国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重要的地区,转型升级进入攻坚阶段。今后,学校将充分发挥学校专业特色和形成的校企合作优势,培养机器人焊接、检验检测等高端人才上,我们会做得更多、更到位,尽心尽力助推地方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光文表示。
(科技日报常州5月1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