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要闻 >> 内容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央媒聚焦常州科教城!
发布日期:2023-05-23  来源:科教城  浏览次数:  字号:〖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5月11日起,中宣部组织中央主要媒体和有关地方媒体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

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日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等18家中央和省级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中国(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聚焦常州科教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点赞常州科教城依托新型科研机构,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自主转化、联合转化和出让转化的“三种模式”,快速转化科研成果,从“高校书架”变成“市场货架”。

新华社

5月18日,新华社报道题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苏常州:打造“创新之核” 塑造第一动力》文章,点赞常州科教城在人才、公司、平台与资本、市场之间搭建“高速通路,并将重点建设国际合作、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人才集聚、产业培育、高职教育六个新高地。

走进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坐落之地——常州科教城,这里环境宜人,特色鲜明:高教园区书香润心,集聚着6所大学;产业园内“茶”香四溢,金融“天使下午茶”、营销“安琪下午茶”、服务“半月下午茶”等活动,在人才、公司、平台与资本、市场、政府之间搭建“高速通路”;科技园内清静安宁,一大批科研人员在这里埋头试验、潜心研究。

“只有科研人员能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轰轰烈烈的创新活力才能迸发出来。”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院长、常州科教城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李强说。

科技创新,唯在得人。创研港系列楼群、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人才公寓……昔日“田连阡陌,农庄寥落”的科教城区域,如今大道纵横、高楼林立。科教城汇集了中科院、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名校资源,设立引进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等公共研发机构47家,拥有重要研发机构矩阵;累计培养毕业生近50万人,分领域、分行业引育各类人才总量超2.2万人,其中柔性引进院士就达29名。

外国工程师与中国车企技术人员进行汽车自动驾驶视觉感知技术交流。

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建设、“问天”“梦天”太空实验舱……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大国重器”中蕴含着“科教城元素”。

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就必须实现打通“高校书架”到“市场货架”的关键一步。科教城总计与5800多家企业开展横向合作,签订合同7600多个,合同金额56.1亿元,带动产值近千亿元。

“科教城因‘教’而兴、因‘科’而盛、因‘才’而强。”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乔俊杰表示,未来将重点建设国际合作、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人才集聚、产业培育、高职教育六个新高地。

科教城的发展是常州强化创新驱动政策导向的成果之一。常州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7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

人民日报

5月20日,人民日报记者在学习强国上报道题为《江苏全方位鼓励扶持主体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翅膀》文章,点赞常州科教城为院企双方合作牵线搭桥,利用自身科研院所资源和知识产权审批优势,为企业创新创造赋能。

释放区域创新效能,促进创新生态持续完善。“我们有资金但是缺技术,多亏了常州科教城牵线搭桥才能顺利落地。”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2017年,在常州市人民政府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建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的积极推动下,万帮数字能源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共建电力汽车充电技术研究院协议,5年内计划投入1000万元,用于电力汽车高性能充电系统、平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优化升级。

两年之后,研究院将两项重要发明专利转让给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院企双方合作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技术的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工作,资源整合、聚力创新,推动能源领域的协同发展。

央视新闻频道

5月22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以近12分钟的篇幅播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单项冠军”居全省第一位,常州怎么做到的?》,点赞常州科教城作为常州“创新之核”,为常州制造企业提供人才支撑,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的相关举措和成效。



01青年人才 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2011年恒立液压公司扩展高端铸造业务,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智能生产线。然而当企业同步招聘技术工人的时候却发现,劳务市场上很难找到能匹配这条智能生产线的操作工人。到哪里去寻找一大批素质较高的技能工人呢?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常州科教城的学生们。

常州科教城鸟瞰图

常州科教城坐落于制造业集中的武进区,也被当地人称为大学城。不过这里却是全国第一座汇聚多家高职院校的“大学城”。

发展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对接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业提升。科教城的发力点刚好对接上了恒立液压公司面临的困境。然而经过考察企业发现科教城的学生们还是不能满足生产线的要求。

为解燃眉之急,学校决定和企业联合定向培养学生,成立了恒立订单班。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根据先进生产线流程编写教材,一起给学生们上课。生产线建设的同时,学生们到企业跟着设备厂家的工程师一起参与安装调试。

在这样的操作下,这些年轻人进步飞快,很快就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产线建设好了,技术工人也培养出来了。第一批恒立订单班的同学们毕业就直接留在了公司工作,现在都成了各条生产线的骨干。

从企业的订单班一直发展到校企合作的学院,科教城通过双师制度、现代学徒制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业和企业生产无缝对接,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青年技能人才。

如今,常州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张名片,很多外地学生慕名来报考。这些学生毕业后将近一半都选择留在常州,成为当地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为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动力、赋新能。

02清晰定位 建立在产业链上的院校专业链

临近毕业,常州科教城陆续举办各种招聘会。记者发现很多招聘企业不仅是奔着应届毕业生来,更是早早预定下了2024年毕业的学生。

这几年科教城各个高职院校就业率都达98%以上,这得益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清晰定位。而过去,常州市职业教育也曾面对过就业难、学生毕业就转行的问题。三年职业教育白白浪费是学校最不愿意看到的。

为了建立一套紧贴产业发展、学以致用的教育模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开始探索职业教育转型之路。他们结合学校本身的专业基础将对接的产业链定位为工业互联网。经过调研和课程改革,最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专业架构。

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记者看到了一张很特别的介绍院校专业设置的图表。这几年为了让学校专业与企业生产更对口,学院对院系专业做了彻底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也影响到了常州企业的产业链。

学校还果断关停了不匹配的专业,将所有课程都向应用型转变。比如以前教计算机C语言课程的颜鹏老师,现在教的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名字换了,他上课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前是偏理论居多,一个PPT、一本书可能一堂课就结束了,现在的课程跟实践技能结合比较紧密,必须要在实验室里、实训室里大量备课,然后才能上好这堂课。”

学校还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去年就新增加了区块链、大数据等专业。目前,学校专业遍布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从底层的设备层到最上层的应用层,都有相应的师资、实训室和学生。

随着课程的改革,学生就业明显更容易找到对口的岗位,成了企业争抢的专业人才。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学校专业结构的改革还助推了常州市企业在这个领域的升级。很多企业慕名来请学校帮企业搭建平台,引入工业互联网技术。去年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承接到了工信部的课题项目,为常州市政府试点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全市推广这项技术。

03吸引各大名校落户 建设研发机构

随着制造业发展的不断优化升级,常州迫切需要引育大量科创人才。然而常州本地并没有较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如何破解高端人才的难题?

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是常州引进落户的第一批研发机构,瞄准的就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目前,66个人的团队已为常州52家企业进行了服务,其中3家已经上市。

为了破解自身没有高校院所的短板,常州市发起了“科技长征”,走遍全国高校,广撒英雄帖,吸引各大名校落户常州,建设研发机构。

短短几年,常州科教城相继招来了中科院、哈工大、大连理工、西安交大等十多所国内名校,在常州设立了47家公共研发机构。

从“高校书架”到“市场货架”,科研成果加快落地转化。围绕成果来了“怎么转”难题,科教城依托新型科研机构,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自主转化、联合转化和出让转化的“三种模式”。目前,常州科教城总计与5800多家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带动产值近千亿元。

从“种子小苗”到“参天大树”,久久为功,科教城通过搭建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培育平台、产教融合基地,累计孵化培育3800多家创业企业,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形成“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的矩阵。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