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所”心里话: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共赢的必然选择。
√研究院早在2015年就开始建立技术经理人队伍,技术经理人可以拿到服务企业收入的65%。
√我们服务常州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业绩突出,有次为一家企业梳理了20多个技术需求并分配给不同技术团队来解决,助力这家企业于今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
大连理工是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拥有绿色石化、汽车制造、新材料、精密制造、高端装备等优势学科。常州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与常州市人民政府成功牵手,共同建设区域综合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载体,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应运而生。
研究院成立以来,高标准建设管理平台,打通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向企业集聚输送知识、技术、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经过十多年发展,研究院已经成为向单个企业输出技术,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到向一批企业输出一个技术研发中心、一种技术创新模式,帮助企业建立自主创新队伍与机制,融入企业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成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微生态”。
研发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需要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想法到市场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院早在2015年就开始建立技术经理人队伍,服务企业获得的收入可以65%奖励给技术经理人;研究院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将大学教授作为“设计院”,本土研发型企业作为成果转化的“建筑商”,研究院作为技术创新的“开发商”,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开发商”携“设计院”与“建筑商”共同为科技成果需求企业提供成果转化服务,有效解决教授单方面和企业合作转化的难题。研究院成立以来,累计服务地方企业600余家,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80余项,转移转让技术40余项。其中航空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效加工关键技术、高铁齿轮传动系统、氢燃料电池双极板涂层技术及装备、等离子渗氮热处理工艺及设备、智慧能源充电技术与设备、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技术……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服务于常州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实践表明,科技成果有自身的转化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研究机构和企业才能双赢。
创业孵化
当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将越来越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完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企业有效途径,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要素,也是建设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研究院作为孵化器,背靠大学的科技与人才资源,面向服务企业的产业需求网络,通过产业需求的精准分析可以直接为在孵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需求支撑来加快企业的孵化和成长。作为智能制造方向专业型孵化器,研究院拥有孵化场地1.52万平方米,通过利用自身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团队以及产业网络和载体资源,为企业提供全链条的创新支持、全过程的技术支撑、全渠道的产业合作对接、全方位的资源引入和全阶段的资金支持。2019 年荣获省科技企业孵化器30年综合孵化器十强,连年获孵化器绩效评价A类。
在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科技企业的孵化者,勇于重生,努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努力重塑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努力让自身在行业中具备独创性与唯一性。目前孵化器内在孵企业52家,毕业企业142家,其中市“龙城英才”项目8家,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孵化纳斯达克上市企业1家。
联合创新
建立院企联合创新中心是研究院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通过派驻团队到企业长期工作,最终向企业转移一个创新团队、一种创新模式、一种创新能力以及一个链接全球的创新网络。
如在细分领域,专业生产、自主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标志性底色,也是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共性“关卡”。2021年 6月,研究院为常州凯达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并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建立低成本、零缺陷、持续改进的创新模式。不久前,企业成功突破“轧制百米铁轨”的关键技术,生产的铁轨硬度强、耐磨性高,还能同时轧制5种不同轨道,一次成型。研究院也因此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1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名单。因为服务常州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突出业绩,在市工信局的支持下,研究院发起并成立了常州市“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联盟,并成为理事长单位。
为给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差异化服务,目前,研究院还为128家常州中小企业做了知识产权概要分析。立足于企业自身,对企业产权市场概况、企业专利申请概况、企业专利技术分类与构成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对标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为企业提出专业的建议,为企业创新精准发力提供信息参考。研究院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创中心,成为企业创新资源的管理中心、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心、企业技术贸易中心、企业战略研发的决策支持中心与企业高端人才引育中心,链接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实现研究院创新资源管理和技术运营能力向企业复制。目前研究院与企业已经建立了30家联合创新中心,未来三年将建设超过100家联合创新中心。
研究院团队每天从常州科教城出发,通过联合创新中心到企业开展研发创新与创新管理工作,又返回到常州科教城,就像“毛细血管”一样将常州科教城的创新资源运送到企业,成为常州科教城“创新生态系统”链接到企业端的“微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