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科教城 >> 教育之美 >> 内容
印记丨新闻里的“缘”
发布日期:2023-02-17  来源:科教城  浏览次数:  字号:〖
 

一个平常的夜晚,翻出这张旧报纸。20年过去了,它被珍藏在透明文件袋里,依然平整如新。原来,我与科教城的缘分,早已注定,而这份缘,似乎,总与新闻有关。

20年前:日报中的缘

2002年暑期,在苏州大学学习新闻专业的我,在《常州日报》开启了实习生涯。816 日,常州市召开大学城开工建设总体部署会议,要求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最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工作准备,迎接大会战。当日,我和另一名实习记者吴佳伟,在报社林以勤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了题为《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高速度——三年基本建成大学城》的新闻稿。市里指示,建设大学城事关重大,相关新闻稿必须经市委秘书长签字方能刊登。当日下午,得知市委秘书长正在位于常武路上的武进教师进修学校开会,我和吴佳伟便打印了新闻稿前往。记得我们坐14路公交车至湖塘总站(现在吾悦广场处),再往南便没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了。我们只能喊了一辆“马自达”(当地极具特色的无帐篷趴趴车),一路颠簸,所经之处,皆是荒凉的农田。看着手里的新闻稿,“确保明年1.65万新生进入大学城”,我不禁跟吴同学感慨道“这也太难了吧。”


10年前:城报里的缘

也许,是2002年新闻里的“一瞥”,种下了缘分。更也许,是早在97年我在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求学期间担任文学社社长,负责学校刊物、新闻等事宜开始,这种缘分便已经悄然结下。20037月,我来到母校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工作,一干便是9年。2003 2012年间,我同时成为了《常州大学城》报的通讯员。期间,我从“新闻人”的角度,一次次见证了无数的“不可能”成为了“可能”:20037月,15000多名工人挥汗如雨,49幢教学大楼、公共场馆和宿舍楼共65万平方米的主体工程封顶;2003106日,时任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隆重宣布: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学!常州大学城迎来了第一批新生;20046月,时任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和教育部部长周济一行参观常州高职基地——常州大学城。陈至立称,“常州大学城的高职教育可以与国外的高职教育相媲美”;200512月,常州市委、市政府作出战略决策调整,决定在常州大学城的基础上,整合和集聚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公共科技、教育和服务平台,拓展大学城的功能,改常州大学城为常州科教城。《常州大学城》报也改名为《常州科教城》报;从2003年开始,据不完全统计,先后不少于20名省部级领导莅临科教城视察,均对科教城的发展予以充分肯定;而我,从新闻的视角,亦记录了常信院在科教城内,从新校区落成、首批迎接评估、全面创建至建成国家示范的奋斗历程。作为城报通讯员,也见证了园区内六所学校以蓬勃之势,抢抓机遇、奋勇前行,在学分互认、资源共享、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工作中的探索和努力,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教融合、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果和成就,为常州科教城这一靓丽的“名片”,谱就了最好的注解。

而今:新闻情怀中续缘

或是曾经多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使然,尽管2013年至今,我先后经历了组织部、校办、团委的岗位,但我至今仍然保持着从新闻中关注发展的习惯,也始终恪守当初学习新闻专业的初心,时刻保持一份情怀。这份情怀,是对我学习和工作已经超过20年的常信院的感激与热爱,也是对为常信院、无数像我这样的常信人提供更广阔天地的常州科教城的爱。

从成为城报通讯员开始,我的网页收藏夹里便有了“常州科教城”的官网链接,而这个链接,收藏至今。

今日,再次打开这个熟悉的链接,首页头条《科教城开展园区在建工地调研工作》,一条看似普通的新闻,却让我仿佛又看到了20年前的那片农田,那片尘土飞扬的工地。在工地上那个简陋的建设指挥部会议室里,时任常州市副市长、常州大学城指挥部总指挥周亚瑜动情、自豪地说:“这里,将办成中国一流的高职教育基地。” 是的,这里已然是中国一流的高职教育基地,并正在持续成为一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知识、文化、生态和旅游之城……而我,依然热爱,并期待着。


作者: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团委书记 陈波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
详细地址:常州市常武中路18号科教会堂A座 邮政编码:213614
联系电话:0519-86339345(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6339118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