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科教城 >> 教育之美 >> 内容
印记丨崛地而起、异军突起、未来可期 ——谈常州科教城与常州高等职业教育
发布日期:2023-02-20  来源:科教城  浏览次数:  字号:〖
 

历史,是对过去的记忆,也是对未来的指引。

古人说:“时移世易,变法宜矣”(《吕氏春秋 察今》)。 本人认为,常州职业教育最突出的标志,是常州科教城;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职业教育在常州具有丰富的养料和土壤。常州发达的工业经济,得益于常州起步较早的职业教育。21 世纪初,常州着手开始建设常州科教城,无论从当时的建设理念还是发展速度来看,常州科教城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崛地而起

20 世纪末,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虽然各异,但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常州科教城(当时名为常州大学城)的建设,当时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些人认为,这是另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办什么样的高校,成为当时决策讨论的焦点。从省委省政府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发展背景,江苏高等教育在全国有“四个第一”,即高校数第一,在校生数第一,招生数第一,毕业生数第一。虽然,江苏高校众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是,都在高原,缺少高峰。

常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把战略重心放在发展职业教育上,并从产业和教育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相比南京、苏州、无锡等苏南城市,常州的高等教育资源并不具有优势,因此确立了“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发展战略。着力发展高职,办高职中的“清华北大”,这就是常州科教城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战略。

2002 年初,中共常州市委九届三次全会和常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做出决定,要“发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整体优势,加快启动常州大学城建设,为常州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常州科教城建设项目,在当年江苏省教育工作年度会议上被列为全省大学城建设的重要项目,作为常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2年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常州科教城,由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共同领导建设,实行共同负责制。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时任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分别担任科教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分管科技、教育的原常州市副市长周亚瑜担任科教城建设总指挥。常州科教城建设初期规划始于 2002 3 月,明确提出按照“高品位、高水平、有特色,立足创业,追求创新”的理念进行规划,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模式组织实施。2002 10 月,常州科教城正式启动建设,到 2003 9月,完成首期西区工程,开始招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常州科教城崛地而起,奇迹般地被“激活”,以至于后来许多国内外的大学领导来参观,都感慨这是一个“无法复制的奇迹”。有一次,我陪来自德国的一位校长参观科教城时,他很有感慨地说:“这是只有你们中国才能创造的奇迹”。

常州科教城的建设,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传奇,与时间赛跑,挑战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十个月的时间,一座座学校建筑在常州南部的武进区鸣凰镇“掘地而起”。还记得,夜晚工地上没有灯光,周副市长急着要看图纸查看进度情况,我们就借用汽车的大灯照亮看图纸。周副市长在科教城建设期间,几乎整天泡在工地上,是个实干、务实的市领导。可以说,没有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执着并指导协调,科教城的建设很难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

后来任常州市副市长、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的王成斌曾说过,“尽管五所高职院校都是省属高校,但我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把学校办好了,就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源,既可满足常州先进制造业的需求,也可为常州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这座“城”,以“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为灵魂和发展目标,已成为常州市发展的新的动力引擎。

二、异军突起

2002 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出台,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借由高等教育扩招的契机,开始真正的大发展。2005年,全国已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 908 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半壁江山”的格局就此产生。

随着高职教育的异军突起,常州五所高职院校发展迅速。从历史上来说,常州职业教育基础好,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常州职业教育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在全国首创“职教中心”,到20世纪中首创高职发展的“常州模式”,再到21世纪初建设“中国职教名城”,在全国高职教育中“异军突起”。

五所高职院校虽然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各不相同,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即:根植地方办学,始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满足常州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

世纪之交之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不啻为一次涅槃,经历近30年的改革开放,职业技术教育在不断的探索、改革、调整与反思,蓄势待发。200310月,我校整体入驻常州科教城新校区,办学规模上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学校的发展变革成为了世纪之交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常州市委、市政府开创了全国先河,在常州科教城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降低土地出让费、减免建设规费、全额返回各老校区土地置换的地方收益,承担公共校区和“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设立院校科研基金、办学成果奖、技能竞赛奖,实行师资培训、实训耗材、顶岗实习工伤保险补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运行配套等专项资金,地方政府累计支持科教城高职教育发展直接投入经费达 33.25 亿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巨大的资金投入。

本人有幸参与常州科教城的建设,与常州高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同行,并为之工作、奋斗了十三个春秋。今天回过头来看,能够投入常州高职教育事业,能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教育事业、人民事业之中,这是一份莫大的荣幸和责任。

三、未来可期

很多时任中央领导都曾先后到过常州科教城视察,这令我们非常自豪。在全国提起常州科教城、常州高职园区,迎来的无不是一片赞许和羡慕。作为园区高职院校之一,我们倍感荣耀。回过头来看这二十年的发展,成绩很大,但来之不易。这里面,有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心血,也有常州科教城以及各高职院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从其出生那一天起就与中国改革发展的命运紧密相连,就带有浓厚的、深刻的中国特色烙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丰富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规律和特征。高职教育犹如一粒种子,能否破力而出、破势前行,一方面来自于国家政策的推动,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高职教育经过初生期、成形期、扩张期到内涵建设期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还记得,2005 10 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常州科教城考察我校的机器人创新与实践工作室和数控实训基地。在观看完由学生们操作的机器人足球比赛后,他说:“希望你们能培养出更多的自主创新人才……”。时至今日,当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胡锦涛主席的勉励仍然历历在目。他所强调的“自主创新”,意味深长,寓意深远。如果说,今天中国高职教育是世界教育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这是以 1000 多所高职院校的体量生存于中国广袤国土上的一种教育,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是伴随中国40 多年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一种教育。有人认为,中国教育能够走向世界,能够对世界做出贡献的,很可能首先是中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十年,是一个里程碑,记载着过去的艰辛创业和砥砺前行。二十年,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今后的路更漫长,任务更艰巨,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更大。

历史是一面镜子,伴随我们从过去走来,常州科教城从起步、发展到壮大,未来可期。我相信,常州科教城的下一个二十年,一定会迎来腾飞,续写辉煌。

作者: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 刘明新)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
详细地址:常州市常武中路18号科教会堂A座 邮政编码:213614
联系电话:0519-86339345(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6339118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