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直在科教城学习、科教城工作的科教城人,从 2010年 9 月份的一个炎热晚上踏上绿皮火车开始,我与科教城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回首在常州生活的点滴,基本上是与科教城密不可分的,从我的母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出来实习,踏入工作岗位开始,快十年光阴,总想对这段十多年人生经历写点什么,但总是不能静心来回顾,恰逢科教城建城 20 周年活动和工业中心活动要求,决定通过以一个在科教城学习与工作的普通人视角来写点东西,谈一谈我所认识的科教城,以自己的方式为科教城这一大事记庆贺。
初识科教城,踏上求学路。我的老家在江苏省邳州市,当时来常州上学,由于班车时间关系,大部分人都是乘坐一天仅有一班的夜间坐绿皮火车,凌晨五点多到站,还要转着最早的公交班车到学校,绿皮火车特色就是大家可以夜间畅聊,从闲聊中得知好多都是到常州不同学校上学的学生,因此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常州的大学多,等我后来熟悉了环境之后才知道,常州不光大学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常州大学城(上学时我们称呼科教城为大学城),当时的学校还没有现在这样封闭,各个学校之间都是比较开放的,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老乡老同学也多,经常到其他学校找老同学串门,一起逛校园,一起逛鸣凰街,一起去大学城夜市,当时大学城内部的樱花路、含笑路、香樟大道、玉兰路和银杏路也是学生溜达比较多的地方,这些应该是当时学生日常娱乐的事情了,对比以前的大学生活,现在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周边的配套商业区越来越多,学校的内部配套设施也越来越齐全,科教城南北都有地铁站,附近城市都是高铁直达,这些变化都体现了科教城的地理位置之优越、配套建设之齐全,也体现了常州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好。
励志践行,学习技能。大一的第一年,我对科教城的认识仅局限在西区,随着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到东区实训,让我对科教城的了解又增加了一些,除了六所学校之外,科教城还有东区,包括后来工作以后知道了还有许多企业。由于当时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实训资源都在工业中心,我现在的很多技术技能,都在工业中心学到的,当时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上学时的实训基地后来居然成了工作以后的地方,可以说是莫大的缘分了,对于工业中心的改变,我作为曾经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是比较有资格谈论的,以前在学校经常做的事就是,早上起床洗漱完,在食堂买了早饭以后,边走边吃,二十多分钟徒步到工业中心上课,现在的学生可以坐熊猫巴士、骑共享单车、甚至于拼车;以前实训区内,条件比较简陋,别说空调甚至连风扇都没有,冬天冻手脚,夏天流臭汗,对师生都是考验,现在的工业中心已经焕然一新,实训室都装了空调,学校的无线网覆盖,设备焕然一新,教学配套条件全部改善,这些是我们上学时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都为高质量的实训创造了条件。
能留得住人的科教城未来可期。在学校期间,对工业中心的认知也局限在实训功能上,对科教城的东区功能定位几乎不了解,12 年由于当时学校推荐,我进入了工业中心实习,并住到了文渊楼宿舍,逐渐对科教城有整体认知,但当时对科教城的印象是人烟稀少,好多办公楼里面都是房间紧锁,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仅一个食堂,饭菜可以说是难以下咽,而且六点多就关门了,如果耽误一点时间晚上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尤其到了夜晚,无论是天琴湖边小路还是天润大道几乎看不到人影,这样的环境很难留住人,尤其是年轻人,我身边很多认识的人都是待不了几个月就离开了。随着科教城的发展,510 生活广场、创研港餐厅投入使用,周围的小区也越来越多,现在的园区内的生活配套已经更加完善了,科教城人才公寓、配套的学校都在建设之中,也更增加了生活的气息,也让更多人愿意留下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相信有人才的科教城未来将有更好的创新和发展。
以上是我从这十几年来,从切身体会中、比较中所感受到的科教城发展变化,总的来说,现在的科教城配套更完善、设施更先进、人才更多了,这些变化是我们真真切切可以感受到的,也是我们所盼望看到的,也是我们作为科教城一分子所引以为傲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相信未来的常州科教城,会在一代代科教城人的勤劳努力下,依靠二十年的发展经验,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方法,会让常州科教城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成熟,争当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领跑者、争做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排头兵、当好常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目标也即将实现。
(作者: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 薛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