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科教城 >> 教育之美 >> 内容
印记丨科教城的精神气象
发布日期:2023-02-23  来源:科教城  浏览次数:  字号:〖
 

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天,我骑着一辆自行车从常州市坛园新村出发,一路轻歌骑行到了湖塘镇。  

那时候,常州大学城即将落户鸣凰的消息已经确凿了,大家都在议论将来的上班方式、路途远近等实际问题,似乎又一次回到了火红的年代集体西迁的热闹场景。

其实对于我来说,原本适应并向往乡下的农家生活。因此骑车去湖塘,也就打算在所谓的“乡下”买房,未来上班用不着舟车劳顿。

于是,就是那个夏天,我在湖塘镇湾里新村附近签订了购房合同,把自己的后半生拉近了与大学城的距离。

当年十月,科教城建设项目在工程学院举行奠基仪式,各路人马和施工机械纷纷进场,荒草丛生的工地上立即热火朝天起来。

那时,几乎每隔一个月,我就会骑车去一趟湖塘和鸣凰,两个工地虽进度不同,但都热闹非凡。同样热闹的,还有一路上满眼稻田里的蛙声,似乎在即将到来的城市建设热潮前,赶趟儿组织起大面积的集体狂欢。

转眼,二十年如白驹过隙。我每天在离家不远的科教城里上班,呼吸着绿树成荫的大花园散发出来的清新空气,不知不觉已从而立步入知天命之年。有时候在科教城香樟大道上散步,看着那些粗壮的香樟大树早已经枝繁叶茂,心里想着,科教城不也正如城里的花草树木那样,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以东、西两个区域,衔接起高等职业教育与科研院所的融合,创设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局面。

时光雕刻了我们的面容,将岁月的沧桑融进了我们的肌肤。时光也见证了常州科教城的傲然崛起,见证了在一片空静之境如此聚集的营造。

二十年过去,一批指引科教城建设和运营的领导及技术人员逐渐退休,新生代的科教城人也推波逐浪般进来。纵然时光流逝,人员进出,科教城仍然会在创业者们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下,如科教城入口不远处那座高耸屹立着的雕塑那样,精诚团结,只争朝夕;也会象常大门前巨大的松塔雕塑那样,常怀云雨风度,常思松柏精神,刻苦钻研,永攀高峰。

二十年弹指一挥,科教城承担的不仅仅是几十万学子们挥手作别的岁月的份量,她还默默承受了许多人异样的眼光,说“星星掉进了沼泽地”,甚至家长们还喜欢拿“不好好学,将来只能考大学城”这句黑色幽默来恐吓在学习中稍微出神的子女。殊不知,恰恰是从科教城走出来的毕业生,为常州智造和长三角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他们还不知道,从科教城走出来了许多低调却身家过亿的创业者,走出来了如邓建军、王海浪这样的全国劳模、青年工匠和全国人大代表。其实,科教城不正如一位山村里朴实勤劳的慈祥大娘,含辛茹苦把一个个孩子拉扯着供养到了城里,她望着村外的山野孩子们曾经走过的路,花白的发丝萦绕在脑后,淡然面对别人的艳羡和指点,自己却依然坚守着脚下的故土。

故土难离,初心不改。常州科教城历经二十年风霜雪雨的洗礼,其实已经逐渐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精神。

精神是一种隐隐然的气象,从科教城西区的每所高校溢出,从东区的每个建筑溢出。科教城的精神,在于这二十年间发展和格局永远向上的姿态,在于东、西两个区域无缝对接的和谐,在于每所高校和各个版块意气昂扬的高质量发展。

常州科教城,在高教园区和研发孵化园区的安详对视中一路走来,在几所高职院跻身示范、骨干及“双高”建设单位的掌声中一路走来,在争当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领跑者的接力中一路走来,在争做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排头兵的努力下一路走来,在当好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新引擎的轰鸣声中一路走来。

一路走来一路艰辛,有汗水也有欢歌,有付出也有收获,有口碑也有精神。如今的科教城,满庭绿树繁花,处处意气风发,她身居闹市而自取宁静,保持纯净而融入潮流,不忘初心而努力创新,坚守特色而五彩纷呈,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常州武进这块丰饶的热土上。

明珠不一定是湖泊。但是,有了这样的一座科教城,一个城市就有了超拔泥途荒滩的山梁。登上这个山梁,景色自然不一样。

作者:常州工程学院纪委办 张卫平)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
详细地址:常州市常武中路18号科教会堂A座 邮政编码:213614
联系电话:0519-86339345(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6339118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