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魅力科教城 >> 教育之美 >> 内容
对话丨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地方高校政产学研用的“探路者”
发布日期:2023-03-05  来源:科教城  浏览次数:  字号:〖
 

“代表”心里话:

高校既是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是促成科研转化的服务者。

——陈群

初心不移,韶华不负。1984年,从江苏化工学院(现常州大学)毕业的陈群成为了母校的教师。30余载,无论身份是老师,还是学校“掌舵人”,他始终以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为己任,以身作则并鼓励专家教授们走出校门,在产学研融合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校腾飞新优势。“向上聚集”国际高端技术资源与人才、“向下服务”产业转型创新重大需求、“向内激活”校内多学科创新资源联合攻关,逐步形成常州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发展路径,为高校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积蓄经验、闯出新路。

深耕清洁生产工艺领路产学研用探索

2006年,陈群主持的“苯酚烷基化清洁催化技术及工业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常州大学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陈群主持的这个研究成果,开发了可转化多烷基酚的壬基酚生产工艺,突破离子交换树脂功能化关键技术,开发新型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与绿色催化工艺,实现苯酚烷基化清洁技术的自主创新。1万吨/年壬基酚装置仅需催化剂5吨,催化剂使用温度≥160℃,实现三废零排放,成功解决了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双酚A技术攻关中一直未能突破的核心催化剂技术难题,率先在天津完成了万吨级双酚A长周期工业试验。项目的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改变了国外公司对中国只出售产品不出售技术的状况,标志着我国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规模双酚A完整生产技术;同时,摆脱了引进装置受国外公司对双酚A催化反应技术的垄断与控制,为大规模发展双酚A生产装置和下游产品打下了良好基础。陈群围绕绿色、清洁化生产领域开展了长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成果,特别在功能聚合物催化材料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

近年来,陈群针对江苏省在资源再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迫切需求,通过学科交叉、资源融合,开展农村经济作物废弃物研究,发明植物色素分离用高效吸附树脂,首创农业废弃物制植物染料及无废化新技术,形成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新模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并推广全国。江苏的农村经济作物废弃物很多,一年的总量在1.5亿吨左右,如莲子加工以后的莲蓬壳、板栗加工后的板栗壳,蕴含丰富的色素资源,采用合适的提取和转化工艺就可制成符合印染要求的植物染料,不仅能提升这些农村废弃物价值、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又能满足民众对纺织品天然性的需求,意义重大。陈群团队通过多年攻关,已研发了绿色提取和分离识别关键成套技术,达到染色全覆盖,并创新了提取残渣的高效定向热解和应用技术。其中,天然靛蓝的染色性比国外产品更优秀,获得了全球通用的GOTS产品全生命周期有机认证,是国内唯一获此认证的产品。这一技术已在全国10多家企业得到应用,新增销售17.9亿元,新增利润5.2亿元。项目不仅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值利用,还帮助陕西、贵州、江苏等地农民增收,让1400多家农户脱贫。

陈群深耕产学研用一线,产学研成果突出。他长期致力于功能聚合物材料、绿色制造等化工清洁生产领域的创新研究,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国外垄断,成果产业化应用成效显著,三年累计新增销售500多亿元,利润50多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化工行业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国家奖2项(含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奖15项,并获得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万吨/年双酚A-环氧树脂联合生产装置在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投入使用,建设投资同比节省约30%,近三年实现销售收入34.7亿元,平均每年可实现节能3.2万吨标煤(能耗降幅达30%),同时实现减排6000吨危险废弃物,减排二氧化碳6万吨、二氧化硫195吨、氮氧化物170吨,节能减排效应和社会效益显著。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科研到款3000万元;授权专利37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2部。

练好高校产学研内功破解科研经济“两张皮”

高校既是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是促成科研转化的服务者。为进一步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从源头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陈群结合江苏省和常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针对常州碳材料产业特色,整合学校学科资源优势,牵头组建“常州市先进碳材料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以产学研联盟为抓手,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动地方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常州大学已构筑了点对点、点对线、点对面三种形式的高效率产学研联盟,并于2009年设立了专门从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专门机构——“技术转移中心”,2013年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相继建立了海安、溧阳、镇江、常熟、大丰、淮安、赣榆、克拉玛依、枣庄9家产学研工作站和技术转移分中心,以及常州大学海安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通过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对接了解行业产业特色和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陈群基于多年的产学研实践,创新地构建了“一院一站一中心”技术转移网络体系,破解了企业与高校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站”即学校派驻地方的产学研工作站,“一中心”即依托工作站成立的具有独立实体法人的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一院”即基于“一站”“一中心”的产业研究院,主要围绕区域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等方面开展工作。

常州大学先后与国内45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形成了网络化社会服务体系;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2个、产学研基地356个、校企联盟396个,构建起“技术转移、协同创新、成果孵化”三位一体、国际国内联动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模式;还与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共建“联合技术转移中心”,承接国际高端技术转移。

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校人才、科技优势,推动一批能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显著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为学科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形成了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化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工商管理、化学工程与技术、法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个学科上榜。

把研究室搬到工厂让教师走进“田间地头”

为践行习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讲话精神,陈群从制度入手,完善学校产学研运行机制,改革科研成果转化制度,鼓励和引导师生走进企业、走向市场,打通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常州大学启动了“产学研111工程”,选派100名素质好、业务精的博士、教授到乡镇、企业挂职;建立100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培育10家特大型企业为长期紧密合作伙伴。坚持将“科技镇长团”的选派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与地方合作、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内容来抓,近五年共选派镇长团成员60人次,充分发挥了科技参谋、桥梁纽带、专业服务和引才育才作用。

进一步完善《常州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办法》和《常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允许和鼓励有创业条件和基础的创新团队或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组建科技企业,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科技企业的,科技成果作价原则上不低于初创企业注册资本的10%。在科技成果作价所占的股份中,学校将股权的90%奖励给创办科技企业的成果完成人持股,10%由常州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代表学校持有。同时,引入风险投资等方式促进合作、转化,对重点项目进行资助,拓展融资通道,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引导教育、科研与高科技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从申请专利到专利的转化,再到知识产权的分成,以及孵化的企业股权落地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正形成闭环。

引入改革学校科研奖励和评价机制,由“重量轻质”向“重质轻量”转变,走出片面追求科研GDP的误区,改变以获得国家经费的多少、发表论文的数量、所获奖励的级别来鉴定科技成果的价值,在科研奖励、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中打好“组合拳”,在常州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增加了社会服务型。提出 “有效科研”的概念,强调科技研究的实践有效性,突出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建立符合科研最终价值的评价指标,使科研回归“质”的本质,实现科技创新与转化。

陈群团队开发的“双酚A树脂催化剂生产技术”和“改性阳离子树脂催化剂生产技术”等科研成果在江苏全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有效转化,技术转让费累计720万元;由常州大学领衔研发的新型肟酯系列高感光度引发剂及清洁生产技术打破了德国巴斯夫公司的独家垄断,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件,其中4件已经授权,PCT专利3件,其中2件专利已经进入日本、韩国、欧洲国家。

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氛围,为科研人员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过程中扫除障碍,有力推动了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常州大学的体制机制创新获得江苏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的认可,多次在工作会议上推广,为引领江苏产学研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塑造人才新特质培育人才新优势

在2006年陈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署名中,有一名是当时的在校生,这是极少见的现象。高校产学研最终要回归本源,要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陈群结合石化行业的特点,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彰显人才培养新特色。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以“提出问题、主动思考、系统学习、实践体验、素质养成”五元方法为核心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将安全意识问题放在第一、二学年,安全行为问题放在第三、四学年,安全思维训练四年不断线,塑造具有“安全系统思维、安全工程应用能力和安全职业人格品质”的石化人才。通过校企协办、综合实验实训平台等途径构建了教学情景化、课程模块化、实训平台化、能力工程化、素质综合化、监控常态化等“六化”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五元”模式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培养质量,先后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教材2部、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各1部,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40多篇、出版系列教材40多部。该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陈群牵头发起成立中国化工安全教育联盟,在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平台桥梁、培养化工安全人才方面进行尝试和创新,提升了高等教育、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以及教育平台等社会主体在化工安全教育中的能动性,打造了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互学互鉴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把产学研做深做实做细,必须要有担当精神、要有家国情怀。陈群倡导成立了全国首家近现代史和红色文化研究院、全国高校首家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首家红色文化大数据库、江苏省内首家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将常州大学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红色文化资源平台,实施政治理论学习、红色文化教育体验、交流研讨、社会实践、素质拓展训练“五位一体”的培育模式。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地方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将零散抽象的理论升华为系统的体系和具体实践成果。

陈群积极推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增设了1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模块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创新创业与竞赛活动学分。增设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岗位,聘请校友企业家、风险投资者等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让“双创”思维自上而下在师生之中传播。常州大学学子在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2017年捧得“优胜杯”;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三连冠”;在近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

四十多年来,学校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厚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等数以万计的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才,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教城管理委员会
详细地址:常州市常武中路18号科教会堂A座 邮政编码:213614
联系电话:0519-86339345(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6339118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