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把握创新与改革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有过生动的比喻:“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从“复兴号”驰骋、C919展翅到梦圆“天宫”,“大国重器”频频闪现“常州元素”;从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到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从创新高地科教城拔地而起,到“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全面起势……常州不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交出了一份与时俱进的“创新答卷”。
一条路, 不止步
今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在常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斩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奖等级和获奖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科教资源相对匮乏,科研院所稀缺,全市发明专利甚至不及华为一家企业。这样的困境曾长期制约着常州高质量发展,如何破局?
从“科技长征”到名城名校合作行,常州通过“招院引所”“招科引智”,让“常州无名校、名校汇常州”成为现实,蹚出一条“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创新之路。
每天创造4项发明专利,2万余名科技人才迸发活力,“创新辐射力”成为近6000家企业发展的能量源……昔日“田连阡陌,农庄寥落”的科教城区域正以“创新之核”激荡“发展之能”。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
从出台“创新20条”“产业30条”“新能源10条”“合成生物10条”等政策,推进《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强化顶层设计;到打造“龙城英才计划”2023升级版,实施"青春留常"计划、高层次人才“双聘制”,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再到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加快“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越向纵深,创新越是澎湃。
2023年,常州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第17;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8%,位列江苏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2%,位列全省第二。
先立地,再顶天
研究成果从平台落地到产业挺立,需要“走”多久?
在常州,一楼之隔,这是从科研成果到试验产品的距离;一路之宽,这是从上游企业到下游企业的距离;一园之内,这是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距离。
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如何破解科研、经济“两张皮”?常州提出了务实方案: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型研发机构是实现这一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新型研发机构本质是市场主体,核心在持续经营,而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成果产业化。在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作为首家入驻常州科教城的研发机构,我们已孵化52个创新型企业,承担企业委托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300多项,服务企业新增产值超过250亿元。
新型研发机构要培育的不仅仅是一个研究院,而是一片繁茂的孵化企业森林和良好的成果创新转化生态。溧阳自布局新能源产业开始,几乎同步启动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产学研共建,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相继落地。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行政副院长陈金锋:研究院已孵化和吸引超60家科创企业,包括3家潜在独角兽和9家瞪羚企业,“中科系”创新生态链基本成型。
把产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瓶颈凝练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科学研究发现的最新成果,转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在常州,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南师大合成生物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正深度融入“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让新质生产力发展跑出“加速度”。
坚持“先立地、再顶天”,一批根植性强、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创新平台在常州茁壮成长。
谁能干,谁来干
10多名博士给1家企业“亮灯”。这是发生在钟楼区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发布会上的一幕。
“之前找人才就像大海捞针,不知道这些‘难题’项目契合的专家在哪里。”微亿智造COO潘正颐喜出望外,通过“揭榜挂帅”不仅找到了人,更找对了人。来自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生物医疗领域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引入工业制造领域,填补了国内工业相机在穿透深度上的空白。
“谁被卡谁出题,谁能干谁来干”。2022年,钟楼区在全市率先启动“揭榜挂帅”项目。3年多来,该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全国县区层面率先探索企业高校“双向揭榜”模式,让科技成果找到“好婆家”;在“揭榜挂帅”中融入“赛马制”,政府搭建“马场”,企业自主“选马”“定马”,科技部门“监马”“奖马”,让有实力的主体脱颖而出。
这种“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的科技体制改革,正不断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不到30岁的吴凡来到了溧阳,担任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科学家工作室主任、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双岗互聘”让教授走进了车间,企业技术骨干站上了讲堂;“非申即享”“直达快享”精准培育各类创新主体;天合光能、恒立液压、安靠智电等一批常州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常州正以“滚石上山”的韧劲,聚力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龙城实验室、龙城科创学院、龙城金谷等创新载体的建设,营造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持续推动中以、中德、中瑞等一批国际合作园区发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
(来源:常州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