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要闻 >> 内容

常州日报江南燕理论专刊刊登科教城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文章
发布日期:2024-08-21  来源:科教城  浏览次数:  字号:〖
 

实施"五大工程"  竞速新质生产力

常州科教城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全会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鲜明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为全市创新之核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军,常州科教城拥有丰富科技、教育、人才优势,理应为全市锻造新质生产力“当示范、作表率”。常州科教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学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要求,找准切入点、下好先手棋,大力实施“五大工程”,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力人才队伍建设和产学研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施科技创新强基提升工程

筑牢筑实发展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精辟论述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近年来,科教城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加快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加速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建设,加快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龙城实验室已完成基地建设,机床整机精度保持性加速测试装置投运,开发出机床精度退化历程多源信息监测系统。目前,实验室正在申报江苏省实验室。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公共研发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激发公共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活力。科教城迅速落实市委“加快科教城创新平台改革”的指示要求,目前,南大研究院、中科智能院、江大研究院、常州数控所4家院所已完成平台公司注册并签订共建协议,常州先进所、湖大研究院、北化研究院、大连理工研究院4家院所初步完成体制机制优化提升方案,公共研发机构改革进入“加速期”。

推进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商业航空航天重大研发平台建设。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合成生物智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南大研究院、常州大学合成生物公共检测及概念验证服务平台即将投用。元石(常州)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中心正式运营。

实施产学研协同联动工程

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对于高效衔接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科教城持续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合作方法、拓宽合作渠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做强产科教联盟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产科教联盟建设,续优化线上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线下服务网络,常态化开展科技长征,积极参与“名城名校合作行”,开展高校院所及企业的双向技术成果对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做好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常州市委在“新春第一会”上对科教城提出“推动高层次人才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双岗互聘’”的要求。科教城按照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遴选1000名市内外高层次人才,在全市高科技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兼职互聘,探索“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应用,提升服务全市产业发展的能力。上半年,园区高校院所服务常州企业908家,同比增加31.4%,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4.805亿元。健全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制,协助凌越、宏发纵横、万帮等创新主体开展海外专利布局,以咨询指导、侵权判定等形式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11件。

实施产业培育增势赋能工程

凝聚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教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阻碍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卡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紧扣我市“1028”产业体系精准招引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高端人才和项目,围绕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方向,快速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优质项目,抢先布局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领域新赛道。上半年累计引育高质量项目69个。

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公共研发机构孵化功能,加快在园科技企业的梯度培育。上半年,新增国家“双软”企业6家;获评省“专精特新”企业7家、市“专精特新”企业11家;新增三星级以上上云企业9家。

积极做强科技服务。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力集聚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入驻科教城,积极培育耐心资本。加快推进重点企业股改上市,上半年天佑路航等5家企业达成股交中心挂牌意向。加快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上半年招引科技服务平台项目2个,TÜV莱茵碳足迹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将为常州“新三样”产品出口提供碳足迹核算、第三方认证服务。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

聚力打造人才新高地

创新驱动靠人才,人才培育需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当前,世界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仅是对现行人才政策的优化升级,更是对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远布局。科教城凝心聚力抓好“第一资源”,进一步创新政策、完善机制、优化生态,加速打造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区。

突出重大载体集聚人才,围绕龙城实验室建设,吸引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提升园区研发机构活力,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发挥园区高校高端人才承载功能,集聚高水平研究人才。聚焦科技招商引育人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高质量项目集聚领军型创业人才。紧扣项目评用人才,以人才项目为牵引,完善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拓宽渠道引聚人才,加强与“人才科创集团”协同,发挥国际合作机构作用,常态化开展海外引才。优化生态服务人才,开展差异化人才政策创新,构建高品质的国际人才社区,建立人才开放交流机制,持续营造开放包容科技创新生态。上半年,科教城引进各类人才1090人,引进博士101人,引进国家级人才9人,其中院士4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优青1人、海外优青2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专家1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人。

实施高职教育提质培优工程

推动高职教育由大变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科教城站在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上,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着力形成科教产融创高效协同创新体系。

推动高职院校提档升级。全力支持信息学院升格本科层次职业学院,推动高职院校加快特色发展,2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5个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均顺利通过国家“双高计划”收官升级验收。支撑常州大学高水平建设。推动常州大学聚焦科技前沿,建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转化的重要基地,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上半年,常州大学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晋升至第149名,共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2‰。

 

推动高校赋能重点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专业跟着产业走的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围绕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今年,科教城高校新增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等4个新能源专业,持续推进5个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和1个合成生物共同体建设。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合成生物产教联合体、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新型电力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入选2024年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积极推动政、校、企共同建设新能源、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方向产教融合型公共实训基地,争创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来源:常州日报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