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要闻 >> 内容

《中国人才》杂志深度报道《江苏常州: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促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2025-05-27  来源:科教城  浏览次数:  字号:〖
 

新春伊始,王晓春正带领团队冲刺薄膜铂电阻温度传感器项目小试。来自江苏理工学院的她,2024年通过常州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被江苏精瓷智能传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聘为兼职技术副总,手头这一项有望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正是常州“双岗互聘计划”催生的创新成果。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支持高层次人才在高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柔性流动,推动智力资源跨行业跨地域调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更宽视野培育集聚人才,为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杨程在江苏龙城精锻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一体布局

理顺机制畅通良性循环

作为“苏南模式”策源地,常州产业基础雄厚,集聚了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龙头企业,对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如何破解企业面临的创新人才不足、产业与科研脱节的困境,以人才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改革路上的当务之急。

将人才培养改革“关口”前移到产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缺口”是常州给出的答案。2016年,常州在市科教城试点探索人才在高校与企业间共用共享,取得理想效果。2023年,进一步将这一政策扩面至全市,制定下发《关于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的意见》,明确2024–2026年每年遴选1000名以内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高层次人才,重点鼓励35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在全市高科技企业、市内外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双岗互聘”,探索产学研合作新路径。

“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企业,真正产生实际效益,同时也能通过实践验证我们的研究是否真的有价值。”常州大学任玉荣教授这样评价。按照“产才融合、产教融通、科教融汇”的原则,激发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三方的积极性,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以及高校建设、科技创新需求,分门别类配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互聘岗位,让“双岗互聘”结构最优化、效益最大化,促使人才多维度多岗位锻炼提升,实现多方共赢。目前她与贝特瑞(江苏)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一项动力电池科技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双岗互聘”带来了“双倍价值”,令她颇有成就感!

高校教师不仅可以到高新企业从事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高技能人才和高管也可以在“双岗互聘”中脱下“工装”,执起教鞭,参与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常州百利锂电智慧工厂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袁红东为常州大学师生做了《锂电池正极材料智能化产线的发展》等主题报告,把最新前沿技术、工艺、方法带进课堂,指导学生在锂电材料生产的共性问题上进行学习研究,学生们纷纷表示:“袁老师的学业指导贴近实际应用,对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很有帮助”。

截至目前,受聘人才已协助聘用单位解决技术难题1109项,进行工艺创新或改造782项,联合申报项目243项,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45人,促成签订技术合同250项,合同登记额达8.4亿元。同时,为高校开发教材和课程354项,开展教学培训讲座1449场。

智能匹配

数字赋能推动人岗适配

政策扩面升级,管理也要同步创新。在打破地域“围墙”、放眼全国选才后,岗位需求来自各个产业,应聘人才源自五湖四海,如何解决沟通不畅问题,提高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让人岗相适、人尽其才?

常州着眼打基础、利长远,通过统一搭建“双岗互聘信息化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完成需求申报、简历录入、人才选岗、单位聘人、协议签订等流程,大数据智能分析,将岗位需求和人才履历进行比对,开放岗位推荐和人才推荐模块,定时定量智能推荐关联度高的岗位和人才,让人岗选择变“大海捞针”为“有的放矢”,提高人岗匹配的相适度和高效性。

数字化技术不仅打通了信息壁垒,更让全市人才“缺口”一览无余。为了更好靶向集聚与常州“1028”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人才矩阵,常州重点关注主导产业方向和核心聘用单位,聚焦未来产业、重点企业、紧缺专业,持续跟踪岗位发布、人才选聘情况,适时定向推荐符合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功能,深挖企业发展在人才方面的痛点和难点,主动做好供需对接,通过精准指导,有效增强人才柔性流动,破解企业创新人才不足难题。

江苏万纳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通过“双岗互聘”平台找到了企业的“意中人”。受市场上原材料价格高涨的影响,企业急需专业人才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平台推荐,企业匹配到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火安全材料研究中心孙军副教授,共同开发出低成本的替代母粒,带来了近300万元的经济收益。人才与需求的精准匹配产生的共生共赢效应,正是“双岗互聘”生命力的彰显。

“双岗互聘”扩面实施第一年,就吸引了576家单位、提出1561个岗位需求,吸引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常州大学等95所市内外高校1644名高层次人才参与,最终共有947名人才与岗位需求成功匹配,其中博士学历人才746名、占78.8%,市外高校人才199名、占比21%,有效集聚了高端人才资源,为全市科技发展、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动能。

以效管岗

真金白银厚才留才

人才引进来更要用得好、留得住。为了切实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推动企业成果转化、高校创新发展和院所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人才真正深度参与聘用单位科技创新工作,常州建立起常态化考核机制,持续加强对互聘合作的考核管理和日常调研,用活用好考核激励“指挥棒”,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

“到岗半年多来,我和我的团队不仅与企业达成了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还可以拿政府的工作津贴”,来自南京工业大学的副教授李威对常州的爱才诚意连连点赞。按照“企业择优选聘+政府分类考核激励”的原则,根据“双岗互聘”人才中期检查和年度考核结果,综合用人单位评价意见,分类给予人才工作津贴、考核奖励和留常奖励,并择优20名成绩突出、成果显著的人才授予“常州市年度双十佳双聘人才”称号。市外高校人才聘期结束后留常全职工作的,给人才和单位发放一次性奖励。通过用好考核结果,完善激励政策,不断加强对市外人才的吸引和支持,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下阶段我们将持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绩效标准,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双岗互聘’工作由人才个人向研发团队延伸、向站所中心延伸、向后方单位延伸,不断提升‘双岗互聘’工作实际成效,持续打响常州人才工作品牌。”常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以产聚才、以教促产、以才兴产、以产兴城,常州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创新实践正以“一池活水”激荡起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澎湃浪潮。(江苏省常州市委人才办、常州科教城供稿)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5年第5期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